RISC-V,分羹AI!
2025-03-04
16:02:37
来源: 杜芹
点击
当下,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爆发期,各类大模型层出不穷,推动计算架构不断向更高性能、更强扩展性演进。在这一浪潮下,RISC-V 作为开放架构,迎来了深度参与AI生态的契机。
在2025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阿里巴巴达摩院宣布,其首款服务器级RISC-V CPU 玄铁C930,即将在3月正式交付。这不仅是 RISC-V 在服务器领域的关键突破,更是其在高性能、并行计算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RISC-V 正在用其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参与到 AI 计算的主流架构竞争中,成为AI时代不可忽视的力量。
玄铁C930:通用算力和AI算力双提升,迈向高性能计算
玄铁C930是一款 64 位高性能多核处理器,采用超标量架构、乱序执行、6 译码宽度、16 级流水线,在 RISC-V RVA23 Profile 兼容性的基础上,支持Vector Crypto、Zacas、Zama16b、Smmtt、CoVE、RAS、AIA 以及 Zalasr等多个扩展指令集。
为了实现更高性能,C930 采用了一系列先进微架构技术,包括:TAGE 分支预测算法,优化指令执行路径;Private L2 Cache,提升数据访问效率;可调节数据预取机制,减少访存延迟。基准测试结果显示,C930的Specint2006性能超过15/GHz,能够胜任PC、服务器、自动驾驶等高性能计算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C930 作为CPU IP 核,并非直接量产芯片,而是向下游芯片厂商授权,由其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定制,如 16 核、32 核等不同规格。阿里达摩院资深技术专家李春强表示,这种模式将充分释放RISC-V在AI计算领域的灵活性和扩展潜力。
玄铁是达摩院旗下专注RISC-V IP的品牌,早在2018年便开始投入RISC-V的技术研究。2019年,玄铁C910处理器面世,成为业界RISC-V向高性能应用进军的起点。过去6年里,达摩院玄铁已推出4个系列共16款RISC-V处理器,覆盖高性能、高能效、低功耗等应用场景。据透露,玄铁C930只是新一代产品的起点;未来C908X、R908A、XL200等处理器也将陆续登场,分别面向AI加速、车载和高速互联,持续丰富RISC-V在各类高端领域的落地能力。
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技术专家李春强指出,推出C930 IP核后,团队会继续和下游的芯片厂家、服务器整机厂家、云厂商等深入合作,把RISC-V芯片以及整机快速地推向市场。
玄铁RISC-V生态全面扩展,打造高性能计算闭环
对于RISC-V来说,软件生态至关重要。会议上,达摩院正式向介绍了全新玄铁SDK,包括玄铁Android SDK、玄铁Linux SDK、玄铁RTOS SDK,其贯穿端、边、云的RISC-V软件栈,助力各领域芯片产业化。
在AI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上,玄铁在OpenKylin的调优上,打造了RISC-V AI PC操作系统。此外,玄铁的商业应用软件和AI应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玄铁还积极携手业界生态伙伴,共同完善高性能RISC-V服务器的设计开发。例如,劳特巴赫提供了问题诊断与性能优化方案,兆松科技则在编译优化上发力,Arteris的NoC互联IP提供高带宽、高性能的数据互联,新思科技(Synopsys)与玄铁合作推出“无剑300”芯片设计平台,协助厂商在设计、实现与功能验证中提升PPA指标。
在硬件生态方面,去年3月14日,在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达摩院宣布发起成立“无剑联盟”,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加速 RISC-V 产业落地。今年,Cadence 和西门子 EDA 的加入,使“EDA 三巨头”悉数到场,推动高性能 RISC-V 处理器的设计优化。
目前,联盟成员的合作成果也在不断落地。例如:中国电信研究院基于玄铁 C910 打造的 RISC-V 视频转码卡TeleVPU,已具备20T AI 算力和 40 路 1080p 高清视频编解码能力,并成功部署;新思科技(Synopsys)联合玄铁推出“无剑 300”芯片设计平台,提升 RISC-V 处理器 PPA(功耗、性能、面积)优化效率。
中科院软件所RISC-V行业生态负责人郭松柳表示,去年下半年,RISC-V的高性能标准RV23已正式通过,这标志着RISC-V在硬件层面向高性能计算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此外,他强调,高性能系统的研发不仅依赖于硬件的突破,更需要软硬件的深度协同。中科院软件所长期专注于RISC-V的基础软件生态,包括操作系统、工具链及基础库的优化,持续推动RISC-V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成熟与发展。
目前,RISC-V的软件生态与Linux等开源系统的适配度已较为成熟。如何让更多闭源商业应用向RISC-V迁移,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力重点。正如李春强所言:“RISC-V需要与更多机构、企业在软件生态上合作,持续突破关键商业应用,从而让整条产业链更快成熟。”
随着软件、硬件、工具链的持续完善,RISC-V正在AI计算领域建立起完整的生态体系。
RISC-V进军AI领域,有哪些优势?
在大会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教授 Luca Benini 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分享了RISC-V在 AI 计算中的实践经验。他指出,欧洲近年来持续加大对 RISC-V 的投入,团队基于玄铁 C910等处理器,构建开源 AI 软硬件平台,以提升 AI 计算效率。Benini说道:“RISC-V正是AI时代所需要的开源架构,引领我们走上一条开放的AI革命之路!”
阿里达摩院首席科学家、知合计算 CEO孟建熠进一步分析了RISC-V在AI领域的机会:一方面,DeepSeek等大模型的发展使 AI 计算需求更具普惠性,降低了不同架构参与 AI 计算的门槛,GPGPU、x86、DSA、ASIC、RISC-V每个架构都有机会;另一方面,AI 算正从云端扩展到终端,玄铁在矢量计算(Vector)和矩阵计算(Matrix)方向的布局,使其有机会赋能更多AI芯片方案,无非就是你的模型大小不同、针对的不同产品而已。
此外,相比x86和 Arm,RISC-V具备以下核心优势:1)开放性:无专利授权费用,全球产业链可自由参与。2)可扩展性:支持定制指令集,使芯片设计更具灵活性。3)生态统一性:随着 RISC-V 标准化的推进,软硬件适配成本大幅降低。4)RISC-V在AI领域,还具备很高的包容性,可以支持做CPU/DSA,也支持做GPU、多核产品或者近内存计算。
孟建熠强调:“RISC-V架构能够以包容性实现AI原生,RISC-V+AI可能是现阶段架构创新的最终答案。”
下一步,打造RISC-V标杆产品是关键
虽然RISC-V发展势头迅猛,但眼下仍缺乏足以与x86或Arm在服务器、PC或AI算力上抗衡的“标杆级产品”。国际上,Tenstorrent、Vantana、SiFive等RISC-V厂商均在探索如何以更好的性价比做出真正的高性能产品。
孟建熠认为,大规模、性能领先的标杆产品出现,是RISC-V生态实现质变的重要一步。比如在服务器场景,对标 Intel Xeon 5、AWS Graviton4,RISC-V处理需要在SPEC CPU 性能上具备竞争力;在AI PC场景,也要冲刺如同Intel Lunar Lake或Qualcomm Snapdragon X Elite级别的NPU能力;在AI训练推理方面,对标 Google TPU v5p、NVIDIA H100,在 TOPS 计算能力上建立优势。
在达摩院看来,RISC-V的开放特性在支持外挂或内置NPU等加速单元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用户可基于RISC-V IP核,自主扩展算力引擎并融入完整的编译器、验证工具链。无论是通过PCIe加速卡,还是芯片级、指令级定制,都能让AI算力与通用算力无缝结合。
孟建熠总结道:“RISC-V要想真正占据AI 算的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可能是1:20,达到主流 AI 芯片的计算效果。”
“最终行业一定会走向生态统一,而RISC-V将以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成为这场AI革命的重要推手。”在AI时代,RISC-V虽然仍需时间培养更成熟的应用与标杆,但其发展空间与潜在价值正变得愈加明朗。正如阿里云无影事业部总裁张献涛所说:“随着RISC-V软件+芯片生态的不断丰富和性能的持续提升,许多AI业务都将在RISC-V平台上拥有更大的施展舞台。”
在2025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阿里巴巴达摩院宣布,其首款服务器级RISC-V CPU 玄铁C930,即将在3月正式交付。这不仅是 RISC-V 在服务器领域的关键突破,更是其在高性能、并行计算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RISC-V 正在用其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参与到 AI 计算的主流架构竞争中,成为AI时代不可忽视的力量。
玄铁C930:通用算力和AI算力双提升,迈向高性能计算
玄铁C930是一款 64 位高性能多核处理器,采用超标量架构、乱序执行、6 译码宽度、16 级流水线,在 RISC-V RVA23 Profile 兼容性的基础上,支持Vector Crypto、Zacas、Zama16b、Smmtt、CoVE、RAS、AIA 以及 Zalasr等多个扩展指令集。
为了实现更高性能,C930 采用了一系列先进微架构技术,包括:TAGE 分支预测算法,优化指令执行路径;Private L2 Cache,提升数据访问效率;可调节数据预取机制,减少访存延迟。基准测试结果显示,C930的Specint2006性能超过15/GHz,能够胜任PC、服务器、自动驾驶等高性能计算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C930 作为CPU IP 核,并非直接量产芯片,而是向下游芯片厂商授权,由其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定制,如 16 核、32 核等不同规格。阿里达摩院资深技术专家李春强表示,这种模式将充分释放RISC-V在AI计算领域的灵活性和扩展潜力。
玄铁是达摩院旗下专注RISC-V IP的品牌,早在2018年便开始投入RISC-V的技术研究。2019年,玄铁C910处理器面世,成为业界RISC-V向高性能应用进军的起点。过去6年里,达摩院玄铁已推出4个系列共16款RISC-V处理器,覆盖高性能、高能效、低功耗等应用场景。据透露,玄铁C930只是新一代产品的起点;未来C908X、R908A、XL200等处理器也将陆续登场,分别面向AI加速、车载和高速互联,持续丰富RISC-V在各类高端领域的落地能力。
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技术专家李春强指出,推出C930 IP核后,团队会继续和下游的芯片厂家、服务器整机厂家、云厂商等深入合作,把RISC-V芯片以及整机快速地推向市场。
玄铁RISC-V生态全面扩展,打造高性能计算闭环
对于RISC-V来说,软件生态至关重要。会议上,达摩院正式向介绍了全新玄铁SDK,包括玄铁Android SDK、玄铁Linux SDK、玄铁RTOS SDK,其贯穿端、边、云的RISC-V软件栈,助力各领域芯片产业化。
在AI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上,玄铁在OpenKylin的调优上,打造了RISC-V AI PC操作系统。此外,玄铁的商业应用软件和AI应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玄铁还积极携手业界生态伙伴,共同完善高性能RISC-V服务器的设计开发。例如,劳特巴赫提供了问题诊断与性能优化方案,兆松科技则在编译优化上发力,Arteris的NoC互联IP提供高带宽、高性能的数据互联,新思科技(Synopsys)与玄铁合作推出“无剑300”芯片设计平台,协助厂商在设计、实现与功能验证中提升PPA指标。
在硬件生态方面,去年3月14日,在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达摩院宣布发起成立“无剑联盟”,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加速 RISC-V 产业落地。今年,Cadence 和西门子 EDA 的加入,使“EDA 三巨头”悉数到场,推动高性能 RISC-V 处理器的设计优化。
目前,联盟成员的合作成果也在不断落地。例如:中国电信研究院基于玄铁 C910 打造的 RISC-V 视频转码卡TeleVPU,已具备20T AI 算力和 40 路 1080p 高清视频编解码能力,并成功部署;新思科技(Synopsys)联合玄铁推出“无剑 300”芯片设计平台,提升 RISC-V 处理器 PPA(功耗、性能、面积)优化效率。
中科院软件所RISC-V行业生态负责人郭松柳表示,去年下半年,RISC-V的高性能标准RV23已正式通过,这标志着RISC-V在硬件层面向高性能计算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此外,他强调,高性能系统的研发不仅依赖于硬件的突破,更需要软硬件的深度协同。中科院软件所长期专注于RISC-V的基础软件生态,包括操作系统、工具链及基础库的优化,持续推动RISC-V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成熟与发展。
目前,RISC-V的软件生态与Linux等开源系统的适配度已较为成熟。如何让更多闭源商业应用向RISC-V迁移,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力重点。正如李春强所言:“RISC-V需要与更多机构、企业在软件生态上合作,持续突破关键商业应用,从而让整条产业链更快成熟。”

随着软件、硬件、工具链的持续完善,RISC-V正在AI计算领域建立起完整的生态体系。
RISC-V进军AI领域,有哪些优势?
在大会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教授 Luca Benini 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分享了RISC-V在 AI 计算中的实践经验。他指出,欧洲近年来持续加大对 RISC-V 的投入,团队基于玄铁 C910等处理器,构建开源 AI 软硬件平台,以提升 AI 计算效率。Benini说道:“RISC-V正是AI时代所需要的开源架构,引领我们走上一条开放的AI革命之路!”
阿里达摩院首席科学家、知合计算 CEO孟建熠进一步分析了RISC-V在AI领域的机会:一方面,DeepSeek等大模型的发展使 AI 计算需求更具普惠性,降低了不同架构参与 AI 计算的门槛,GPGPU、x86、DSA、ASIC、RISC-V每个架构都有机会;另一方面,AI 算正从云端扩展到终端,玄铁在矢量计算(Vector)和矩阵计算(Matrix)方向的布局,使其有机会赋能更多AI芯片方案,无非就是你的模型大小不同、针对的不同产品而已。
此外,相比x86和 Arm,RISC-V具备以下核心优势:1)开放性:无专利授权费用,全球产业链可自由参与。2)可扩展性:支持定制指令集,使芯片设计更具灵活性。3)生态统一性:随着 RISC-V 标准化的推进,软硬件适配成本大幅降低。4)RISC-V在AI领域,还具备很高的包容性,可以支持做CPU/DSA,也支持做GPU、多核产品或者近内存计算。
孟建熠强调:“RISC-V架构能够以包容性实现AI原生,RISC-V+AI可能是现阶段架构创新的最终答案。”

下一步,打造RISC-V标杆产品是关键
虽然RISC-V发展势头迅猛,但眼下仍缺乏足以与x86或Arm在服务器、PC或AI算力上抗衡的“标杆级产品”。国际上,Tenstorrent、Vantana、SiFive等RISC-V厂商均在探索如何以更好的性价比做出真正的高性能产品。
孟建熠认为,大规模、性能领先的标杆产品出现,是RISC-V生态实现质变的重要一步。比如在服务器场景,对标 Intel Xeon 5、AWS Graviton4,RISC-V处理需要在SPEC CPU 性能上具备竞争力;在AI PC场景,也要冲刺如同Intel Lunar Lake或Qualcomm Snapdragon X Elite级别的NPU能力;在AI训练推理方面,对标 Google TPU v5p、NVIDIA H100,在 TOPS 计算能力上建立优势。
在达摩院看来,RISC-V的开放特性在支持外挂或内置NPU等加速单元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用户可基于RISC-V IP核,自主扩展算力引擎并融入完整的编译器、验证工具链。无论是通过PCIe加速卡,还是芯片级、指令级定制,都能让AI算力与通用算力无缝结合。
孟建熠总结道:“RISC-V要想真正占据AI 算的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可能是1:20,达到主流 AI 芯片的计算效果。”
“最终行业一定会走向生态统一,而RISC-V将以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成为这场AI革命的重要推手。”在AI时代,RISC-V虽然仍需时间培养更成熟的应用与标杆,但其发展空间与潜在价值正变得愈加明朗。正如阿里云无影事业部总裁张献涛所说:“随着RISC-V软件+芯片生态的不断丰富和性能的持续提升,许多AI业务都将在RISC-V平台上拥有更大的施展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 摩尔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