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发展、共谋创新:推动RISC-V落地

2025-07-28 10:01:16 来源: 互联网
关于RISC-V这个开源架构,过去几年有了很多讨论。
 
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副理事长彭剑英女士在此前的ICDIA 2025演讲中首先指出,在早年,特别是2017年刚进中国时,大家一直默认或者等同于RISC-V就是开源,或者等同于开放就是开源。但实际上和WiFi、蓝牙一样,RISC-V是一个类似IEEE或是ISO的全球公开开放的标准,由RISC-V国际基金会维护整个ISA往前演进。
 
“具体到处理器方面,则因为可以分为架构和微架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RISC-V是整个指令集架构开源或开放,但基于其设计的处理器微架构实现是由各家厂商自主设计,这就意味着这些处理器是开源还是商业提供授权,具体取决于各家厂商。”彭剑英接着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彭剑英认为,RISC-V一定会成为未来CPU体系架构的主要发展趋势和主流:
 
一方面,RISC-V没有历史包袱;另一方面,它的模块化设计和可扩展性是通过基础指令集实现,再加上各种可选的扩展(如乘法/除法、浮点、DSP、向量计算等)指令集,让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SoC需求设计。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设计,让RISC-V在很多场景中一展所长。在彭剑英看来,AI和汽车这两个领域,将会是RISC-V未来最快落地的两大场景。“对于RISC-V来讲也是一样,它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没有绝对的软件生态的壁垒,一定是它最快最能突破的领域。这是为什么我们期待AI和汽车领域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RISC-V SoC芯片。”彭剑英解析说。“尤其是AI加速芯片,在所有RISC-V SoC中占比最高,预计2030年总市场规模达到420亿美元,CAGR高达49.2%,是RISC-V增长预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彭剑英在演讲中强调。
 
如彭剑英在演讲中回顾道,过去几十年里,关于国产可控CPU,有了很多讨论和尝试。但来到现在这个时间点,RISC-V无疑是当中一个明智之选。因为通过模块化的创新,RISC-V可以在一些新型领域可以更好地贴近客户需求,快速迭代,实现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国内也有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应用创新机会。
 
从SHD Group的预测也可以看到,RISC-V前景可期。数据显示,到2031年,基于RISC-V的SoC出货量将超过200亿,市场占比达到25%以上。
 

 
虽然发展迅速,但如彭剑英所说,RISC-V的生态还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关键瓶颈。从业者们还需要在多个关键领域进行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在笔者看来,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
 
1、编译器和优化:许多编译器仍然不优先考虑 RISC-V,导致代码效率较低;
2、有限的应用程序支持:主要软件供应商尚未完全接受 RISC-V;
3、没有大型云计算存在:尽管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对此感兴趣,但 RISC-V 尚未像 Arm 和 X86 那样在云计算或大型数据中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如何推动RISC-V生态发展完善,就成为了从业者头等大事。这也正是“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成立的初衷。
 
据资料显示,这个成立于去年年底的创新中心是由芯原联合芯来、达摩院共同发起的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将协同RISC-V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RISC-V关键共性平台,用开放的硬件平台构建开源的软件生态,推动RISC-V产业创新发展和落地。
 
此外,创新中心将与国内高校合作,共同建设人才培养的实训实践基地,为RISC-V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未来,创新中心将依托上海的国际创新协同作用以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优势,与生态合作伙伴合作,推动中国成为全球RISC-V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引领者。
 
彭剑英在解析创新中心成立的目的时也讲到,之所以成立这个创新中心,是希望在全球基金会和全球开源组织上的基础上,根据国内产业的需求和优先级,组织RISC-V产业界一起投入到这些共性的技术和问题中来,解决它们并为RISC-V产业落地和创新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我们期待与全球RISC-V伙伴携手,共同打造专业、开放的交流平台,大家一起推动RISC-V生态的蓬勃发展。”彭剑英说。

责任编辑:Ace

相关文章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