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卓电子自建车规级封装厂,破局汽车芯片国产化挑战

2025-09-30 18:39:46 来源: 李晨光
从速度、位置到电流传感,这家本土芯片企业凭借全链条掌控能力,在外资主导的汽车芯片市场稳步拓展。
 
“我们现在70%销售额基本上都是在汽车领域。”在SENSOR CHINA 2025展会上,赛卓电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甘泉向我们介绍了公司的市场布局。这家公司正通过自建封装厂等差异化策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芯片领域稳步前行。
 

赛卓电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甘泉
 
车规级基因,五大产品线构建技术壁垒
 
赛卓电子的核心业务聚焦于传感器领域,同时覆盖电源管理和电机驱动芯片。公司现已形成五大产品线布局:速度、位置、电流、角度传感器以及电机编码器,展现出完整的技术矩阵。
 
本次展会,赛卓电子重点展示了三款创新产品。首先是全新一代电流传感器,其独特之处在于无需磁性材料,虽然检测范围相对较小,但在光伏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便捷性。“它的性价比安全安装的简易性很便捷。”甘泉表示。
 
第二款产品是双路线性霍尔传感器,主要针对汽车座椅应用。甘泉解释道:“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的座椅,原来是开关霍尔控制,平顺性没有那么好。用了我们线性霍尔,用在座椅上之后运行起来感觉很流畅。”该产品已实现量产,正在各大座椅厂和主机厂推广。
 
最具技术突破性的是全新的3D角度传感器。“原来我们的角度可能就是一个平面或者两个平面管磁性的物理参数,有时候会发现需要2、3颗把3D的感应到。我们传感器一颗就可以感应XY、XZ、YZ三个层面,一颗芯片帮你解决所有的角度问题。”甘泉举例说明,这款产品在汽车转向机的转角控制、雨刮器开关以及游戏手柄、工业摇杆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芯片产业链中,赛卓电子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自建车规级封装厂。这一决策背后是公司对汽车半导体质量可控性的深刻理解。
 
“做汽车半导体特别是传感器这块封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摆脱供应链上的紧缺包括质量的可控性,我们自己也成立了传感器的封装公司。”甘泉强调。
 
赛卓电子的封装厂展现出五大创新点:
 
首先是纯粹的车规级基因。“从设计之初到建设和最终完工验收都是车规级标准做的。其他一些封装厂可能一开始为消费、工业,后面逐步为汽车做的,我们从头到尾一开始就是为车规级设计的。” 

第二是高标准洁净环境。“一般来说封装的车间无尘等级用1万等级评级,这个越小越好,我们做到1000,会让我们整个车规芯片的合规率大幅提升,也是一种降本增效的控制手段。” 

第三是一体式生产流程。“半导体产业链很长,有些CP中测放在外面,有些FT中测放在后面的,中间是封装。我们这个封装厂从头到尾3块业务一条线做的,从第一、第二、第三个车间全业务链一次性做完,整个过程避免了很多长途运输的过程,整个质量控制稳定性会很好。” 

第四是柔性化生产能力。“我们整个测试车间是按照车规级做的,我们70%是车规客户,还有30%工业消费,工业消费更看重性价比,我们会在车间当中的一些生产线把一些只有汽车行业用的关键点柔性地跳过,同样产线做出一个高性价比的工业和消费级的芯片出来。” 

第五是特制化服务。“传感器和其他芯片不一样,其他芯片长得比较标准化,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我们工厂内可以为他们开模具,做他们想要的封装。” 

攻坚车规级难点,聚焦系统级解决方案 

赛卓电子通过系统级封装(SiP)技术,为客户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甘泉分享了两个成功案例:“比如遮阳板,一个打开的过程会亮灯,实际上有传感、MCU、电源管理、驱动。传统的工艺要把4个芯片钉在一个板上实现功能,现在价格要求越来越高,怎么把成本进一步控制,纯粹谈价格很难降下来,是不是变成一颗。”
 
凭借自建封装厂的优势,赛卓电子将多颗芯片集成在一个封装内,为客户显著降低成本。“成本上来说至少降了10%左右,这也是我们和客户做的很好的定制化的多种芯片集成式供货的案例。”
 
在汽车座椅应用方面,赛卓同样通过集成化解决方案解决空间约束问题。“对某些特殊的场景,比如座椅里面对空间比较高,天窗比较狭小的空间,必须采用SiP,很小空间怎么实现功能。我们当时和延锋这样的企业做一定交流,你把你的电容交给我,电路也交给我,我封装的时候把你电容封进去,实现一颗解决痛点。”
 
车规级芯片的开发面临诸多挑战,甘泉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第一,功能性要求比较全。
第二,质量要求高。
第三,汽车是集成化产品,无论底盘还是车身电子,里面都是集成化的。
 
面对这些挑战,赛卓电子通过多管齐下的策略应对:“作为国内的半导体公司,在售价和性价比方面具有优势;响应及时度好很多,能够解决成本和服务的痛点。最后包括整个芯片要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多元布局,拓展机器人和消费电子领域 

尽管汽车业务占据公司70%以上的营收,赛卓电子正在积极拓展第二增长曲线。
 
“汽车行业是我们公司的立足之本,我们很多产品还是会继续开发。另外工业和消费也会不断拓展,比如键盘、游戏手柄这块消费量是非常大的,我们在突破这个领域,一些很重要的机械键盘在各大竞技游戏当中使用频率很高,售价很好,毛利很高,我们也在扩展。”
 
机器人领域是赛卓电子的重点拓展方向。“这个当中所有的关节包括一些执行器都需要应用高精度的电机控制,这些电机里面都需要一颗编码器,电感式的编码器。除了做磁性,电感性也是我们在突破的领域。”甘泉透露,“接下来会在明年Q1量产,在机器人板块推出我们的芯片。”
 
产业洞察,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机遇 

基于深厚的行业经验,甘泉对汽车芯片竞争格局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格局上来说目前车规半导体领域基本上还是外资品牌的天下,大致占到了80-90% 的份额。外资品牌的优势有几方面,第一,历史比较悠久,品牌认可度比较高。第二,产品线比较全,能够提供一整套的系统方案。第三,质量控制包括设计理念比较先进。”
 
相比之下,国内芯片企业呈现“多而不强”的特点。“我们竞争格局是每个公司做自己特长的一块,但是很多,有些也不小,但是不够强。整体格局来说还处于类似于春秋战国的状态。”
 
然而,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站在当前来看,2020-2025年之间中国的半导体崛起已经非常快了,2025-2030年预计国产半导体企业将迎来的国产替代重要的机会点,再过5年可能我们市场占比份额会越来越好。”
 
甘泉将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与汽车零部件发展历程相类比:“汽车行业2000-2010年内外饰车身行业零部件崛起的过程,逐步国产替代。2010-2020是电子电气+三电系统不断做国产替代。现在正是半导体国产替代的关键时期。”
 
随着汽车产业“新四化”进程加速,传感器芯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赛卓电子凭借自建封装厂的全链条掌控能力,以及系统级解决方案的创新思维,正在外资主导的汽车芯片市场中稳步拓展。
 
从汽车到机器人、消费电子,赛卓电子的多元布局既是对当前市场竞争的应对,也是对未来技术融合的前瞻。在国产芯片替代的浪潮中,这种兼具专注性与灵活性的发展策略,或许正是本土芯片企业突破重围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Ace

相关文章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