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亮相2025年慕展,带来一系列前沿技术与创新方案
2025-04-17
14:49:52
来源: 李晨光
点击
4月15日,2025年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正式拉开帷幕。
首日,德州仪器(TI)以“创新技术重塑无限可能,共赴智能、高效、可持续之旅”为主题,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展示了面向汽车、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能源基础设施,以及边缘AI技术等领域的一系列先进解决方案,致力于在实际应用中提升系统性能优势,为行业客户赋能。
在15日上午召开的媒体分享会上,德州仪器中国区技术支持总监赵向源先生向半导体行业观察在内的媒体分享了TI在汽车、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能源基础设施及边缘AI处理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德州仪器中国区技术支持总监赵向源
赵向源表示,“从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到高效能源系统,德州仪器在此次展会都带来了创新技术成果,并与全球设备制造商及行业专家共话前沿。我们始终致力于以领先的模拟与嵌入式处理产品组合,释放技术创新势能——不仅为工程师提供突破传统的设计工具,更希望通过持续迭代的核心技术优势,助力行业伙伴重构智能时代的技术蓝图,共同迈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图景。”
众所周知,激光雷达作为未来安全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能够生成车辆周边环境的高精度三维模型。这一能力使汽车得以精准感知障碍物、交通流及道路状况,并通过实时数据处理实现快速响应,进而显著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效率与安全性。
对此,德州仪器推出了一款全新的集成式高速激光雷达激光驱动器——LMH13000,该产品能够实现超快速的上升时间,从而改善实时决策能力。

据介绍,全新的LMH13000是一款集成式高速激光驱动器,可提供800ps的超快上升时间, 与分立式解决方案相比,测量距离延长高达30%。该器件集成了低电压差分信号 (LVD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和晶体管-晶体管-逻辑 (TTL) 控制信号,无需使用大型电 容器或其他外部电路。这种集成还能使系统成本平均降低 30%,同时将解决方案的尺寸缩小四倍,从而使设计工程师能够在更多区域和更多车型上离散安装结构紧凑、价格合理的激光雷达模块。

赵向源表示,随着激光雷达技术达到更高的输出电流,脉冲持续时间随温度出现巨大变化,使得满足人眼安全标准面临严峻挑战。德州仪器的LMH13000激光驱动器可提供高达5A的可调节输出电流,在-40℃-125℃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变化率仅为2%,相比之下,分立式解决方案的变化可高达30%。该器件的短脉宽生成和电流控制功能使系统能够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1类人眼安全标准。
与此同时,在向更加自主的分区架构发展的过程中,为实现软件驱动的决策,需要精确的定时和可靠的时钟电路。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 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IVI) 和高速数据网络,汽车制造商纷纷实施外设组件快速互连 (PCIe) 6.0 规范、千兆位以太网及串行器和解串器 (SerDes),以提高安全性并增强驾驶体验。体声波 (BAW) 时钟是车载互联系统的核心,像心脏跳动一样按照精确的定时节奏运作,让车辆的各个子系统实现同步。
对此,德州仪器推出基于体声波(BAW)的汽车时钟产品,即CDC6C-Q1振荡器和LMK3H0102-Q1及LMK3C0105-Q1时钟发生器,提高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 的可靠性。
赵向源介绍,得益于德州仪器的BAW技术,新型CDC6C-Q1振荡器和LMK3H0102-Q1及LMK3C0105-Q1时钟发生器的可靠性比传统石英时钟提高了100倍,时基故障率仅为0.3。增强的时钟精度和在恶劣条件下的恢复能力使下一代车辆子系统的运行更安全、数据通信更简洁、数据处理速度更高。

此外,为支持不断发展的ADAS需求,德州仪器还新推出了AWR2944P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搭载了先进的前置雷达和角置雷达功能。
据了解,新型雷达传感器的增强功能通过扩大检测范围、提高角度精确度和实现 更复杂的处理算法来提高车辆安全性。主要增强功能包括:
· 提高信噪比;
· 增强计算能力;
· 更大的内存容量;
· 集成式雷达硬件加速器,可使微控制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能够为边缘人工智能应用执行机器学习。

综合来看,德州仪器推出的新型汽车激光雷达、时钟及毫米波雷达解决方案,能够协助工程师设计适应性强的ADAS, 提供更安全、更自动化的驾驶体验,旨在通过为更多类型的汽车引入 更多自动驾驶功能来助力OEM提升车辆自动驾驶水平和安全性能。
除了上述新产品以外,TI还展出了采用其创新方案的客户产品,以及展示德州仪器关键汽车电子技术的一系列展品。从更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更智能的电动和动力总成系统到信息娱乐系统,德州仪器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推动下一代更智能、更安全的车辆。

相关展品包括:
· 采用了德州仪器AM62A SoC的恒润汽车电子内后视镜,是一款单一终端产品,其中同时融合了流媒体显示、驾驶员监控和乘员监测等多项功能,能够有效减少道路上的事故数量。
· 48V区域架构方框图,展示了云连接到车内网络以进行功能控制和数据聚合的能力,具有多项优势,包括降低成本和复杂性、缩小电路板尺寸、使用可重置的电子保险丝以减少线规和长度。
· 基于Arm、德州仪器新一代C7x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的音频DSP系统,能够提供卓越的音频体验,采用1L调制技术,可以在每个通道只使用一半数量的电感器条件下实现D类性能。
· 通过开放和灵活的软件层,实现了高度模块化和灵活的BMS架构,满足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高可靠性和低延迟要求。
TI的多款新产品都致力于为车辆提供更先进的自动驾驶功能。据透露,TI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已在客户产品中广泛应用,帮助Tier1、Tier2及OEM厂商快速实现创新设计。TI的生态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感知算法与软件定义车辆的开发中,TI与伙伴共同推动了汽车电子的智能化进程。
在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领域,德州仪器以全面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为支撑,通过高性能实时控制、高精度传感、高效能电源管理及边缘 AI 计算等关键技术,助力工程师设计出更安全、更智能、更紧凑的人形机器人。
赵向源表示,德州仪器在本次慕展带来了关键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系列展品:基于 GaN 的 48V 电机驱动器、48V/85A 小型 4kW 三相逆变器、单线对以太网通信、用于人类协作的传感器融合等。

关键技术亮点:
· 氮化镓技术:氮化镓对人形机器人至关重要。机器人包含数十个关节(如手臂、腿部等),每个关节需要20-50个驱动单元。TI的氮化镓技术实现了:更高开关频率、更少外围器件、更紧凑的电机-关节集成方案。
· 集成驱动系统:TI的系统方案优势在于:显著提升能效、实现小型化电机系统设计、针对人形机器人不同关节的功率需求差异(从手部<10W到其他部位数百/数千瓦),TI特别开发了4000W小型化驱动设计方案,满足大功率应用需求。
据介绍,在芯片定义阶段,TI就集成功能安全设计,涵盖技术安全及电机专用安全特性,从而简化工程师的外围系统设计。人形机器人需依赖多传感器融合,涉及海量数据传输。传统通信方式存在线缆笨重、功耗高、集成复杂度高等问题。而单线以太网(SPE)凭借以下优势成为理想解决方案:降低线缆重量,提升机器人灵活度;优化EMI设计,减少电磁干扰;简化系统架构,助力高效通信。
机器人技术正迎来革命性发展。从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到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德州仪器提供全面的产品解决方案,通过先进的感知技术与多技术融合方案,结合高精度采样和驱动技术,为各类机器人系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另外,工厂智能制造正在往工业4.0发展,对各种检测工具模块、实时控制,甚至功能安全,对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德州仪器也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希望致力于产品能够实现智能制造的升级,能够使整个工厂通信延迟更低,使整个工厂效率变得更高。

以多轴4V电机控制为例,赵向源表示,该方案可用于工业机器人,传统工业机器人基本上是4到6轴,可以用于协作机器人的机械臂,TI基于Arm多核处理器,可以做到单芯片多轴控制,因为多轴意味着资源借着非常丰富,TI的电压电流资源,同时还有内置的SSM模块可以做工业通信,实现多协议千兆通信(包括Ethernet与EtherCAT)。其1微秒的超低延迟通过并行处理应用层与网络层数据实现,显著优于传统通信协议。
据介绍,TI的单芯片方案无需额外协议转换器,简化了系统设计,并符合欧洲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标准。单线以太网(SPE)技术进一步降低了线缆重量与EMI,优化了机器人与工厂通信架构。这一解决方案适用于协作机器人机械臂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推动工业4.0向更高效率、更低延迟的方向迈进。
在能源基础设施业务板块,德州仪器带来了包括太阳能系统、储能系统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在内的多款展品。

在太阳能系统展区,德州仪器展示了用于机器学习电弧检测的模拟前端参考设计(TIDA-010955),其集成了具有 AI 算法的 C2000™ MCU,实现电弧故障智能检测,提高太阳能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GaN 的 10kW 单相串式光伏逆变器参考设计(TIDA-010938),借助德州仪器GaN 技术提高系统设计功率密度,实现高达 10kW 的双向功率转换系统。
在储能系统展区,德州仪器展出了适用于 1500V 电网级的储能电池 BMS 硬件和软件的系统平台方案(TIDA-HVBMS-ESS-PLTFRM),从硬件和固件两个角度助力加快BMS设计,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谐振双有源桥的有源包间均衡参考设计,通过双向隔离的 DC/DC,实现能量从电池组到 24V 总线的双向传输,有助于实现有源电池组平衡,助力储能系统更高集成化、更高效率。
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展区,德州仪器展示了高电压电源、电流和电压检测及连接产品和设计,其中,双向双有源桥 DC/DC 参考设计(TIDA-010054),在功率密度、成本、重量、电隔离、高电压转换比和可靠性等关键要素方面大有裨益,有利于电动汽车充电站和能量存储。

在边缘AI技术领域,TI展示了其依托自身嵌入式系统经验开发的医疗贴片和生命体征监测参考设计。该参考设计演示了MSPM0 MCU如何通过边缘人工智能(Edge-AI) 硬件加速器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以实现实时心律失常分类。
据介绍,TI的TDA4处理器集成了DSP与AI硬件加速器,支持多传感器融合与本地决策,广泛应用于汽车、机器人与医疗领域。
在展会现场,TI展示了基于MPU硬件加速的医疗ECG Demo,能够快速采集并分析心率信号,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救护。
这一Demo体现了TI边缘AI在低功耗与高算力上的平衡,算力需求正从百Tops向更优化架构演进。TI通过提供完整的软件工具链与生态合作,推动边缘AI在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及医疗领域的落地,助力客户实现高效、智能的应用开发。
针对TDA4在多领域的边缘AI应用,赵向源表示:“TDA4的边缘AI能力让我们在汽车、机器人和医疗领域实现本地化智能决策,真正赋能跨行业创新。”
综合来看,从汽车电子的智能化突破到工业领域的自动化革新,从能源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布局到边缘AI的落地实践,TI始终以技术创新“重塑无限可能”,聚焦解决市场与客户痛点,推动全球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首日,德州仪器(TI)以“创新技术重塑无限可能,共赴智能、高效、可持续之旅”为主题,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展示了面向汽车、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能源基础设施,以及边缘AI技术等领域的一系列先进解决方案,致力于在实际应用中提升系统性能优势,为行业客户赋能。
在15日上午召开的媒体分享会上,德州仪器中国区技术支持总监赵向源先生向半导体行业观察在内的媒体分享了TI在汽车、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能源基础设施及边缘AI处理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赵向源表示,“从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到高效能源系统,德州仪器在此次展会都带来了创新技术成果,并与全球设备制造商及行业专家共话前沿。我们始终致力于以领先的模拟与嵌入式处理产品组合,释放技术创新势能——不仅为工程师提供突破传统的设计工具,更希望通过持续迭代的核心技术优势,助力行业伙伴重构智能时代的技术蓝图,共同迈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图景。”
TI聚焦汽车电子智能化突破
众所周知,激光雷达作为未来安全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能够生成车辆周边环境的高精度三维模型。这一能力使汽车得以精准感知障碍物、交通流及道路状况,并通过实时数据处理实现快速响应,进而显著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效率与安全性。
对此,德州仪器推出了一款全新的集成式高速激光雷达激光驱动器——LMH13000,该产品能够实现超快速的上升时间,从而改善实时决策能力。

据介绍,全新的LMH13000是一款集成式高速激光驱动器,可提供800ps的超快上升时间, 与分立式解决方案相比,测量距离延长高达30%。该器件集成了低电压差分信号 (LVD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和晶体管-晶体管-逻辑 (TTL) 控制信号,无需使用大型电 容器或其他外部电路。这种集成还能使系统成本平均降低 30%,同时将解决方案的尺寸缩小四倍,从而使设计工程师能够在更多区域和更多车型上离散安装结构紧凑、价格合理的激光雷达模块。

赵向源表示,随着激光雷达技术达到更高的输出电流,脉冲持续时间随温度出现巨大变化,使得满足人眼安全标准面临严峻挑战。德州仪器的LMH13000激光驱动器可提供高达5A的可调节输出电流,在-40℃-125℃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变化率仅为2%,相比之下,分立式解决方案的变化可高达30%。该器件的短脉宽生成和电流控制功能使系统能够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1类人眼安全标准。
与此同时,在向更加自主的分区架构发展的过程中,为实现软件驱动的决策,需要精确的定时和可靠的时钟电路。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 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IVI) 和高速数据网络,汽车制造商纷纷实施外设组件快速互连 (PCIe) 6.0 规范、千兆位以太网及串行器和解串器 (SerDes),以提高安全性并增强驾驶体验。体声波 (BAW) 时钟是车载互联系统的核心,像心脏跳动一样按照精确的定时节奏运作,让车辆的各个子系统实现同步。
对此,德州仪器推出基于体声波(BAW)的汽车时钟产品,即CDC6C-Q1振荡器和LMK3H0102-Q1及LMK3C0105-Q1时钟发生器,提高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 的可靠性。
赵向源介绍,得益于德州仪器的BAW技术,新型CDC6C-Q1振荡器和LMK3H0102-Q1及LMK3C0105-Q1时钟发生器的可靠性比传统石英时钟提高了100倍,时基故障率仅为0.3。增强的时钟精度和在恶劣条件下的恢复能力使下一代车辆子系统的运行更安全、数据通信更简洁、数据处理速度更高。

此外,为支持不断发展的ADAS需求,德州仪器还新推出了AWR2944P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搭载了先进的前置雷达和角置雷达功能。
据了解,新型雷达传感器的增强功能通过扩大检测范围、提高角度精确度和实现 更复杂的处理算法来提高车辆安全性。主要增强功能包括:
· 提高信噪比;
· 增强计算能力;
· 更大的内存容量;
· 集成式雷达硬件加速器,可使微控制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能够为边缘人工智能应用执行机器学习。

综合来看,德州仪器推出的新型汽车激光雷达、时钟及毫米波雷达解决方案,能够协助工程师设计适应性强的ADAS, 提供更安全、更自动化的驾驶体验,旨在通过为更多类型的汽车引入 更多自动驾驶功能来助力OEM提升车辆自动驾驶水平和安全性能。
除了上述新产品以外,TI还展出了采用其创新方案的客户产品,以及展示德州仪器关键汽车电子技术的一系列展品。从更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更智能的电动和动力总成系统到信息娱乐系统,德州仪器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推动下一代更智能、更安全的车辆。

相关展品包括:
· 采用了德州仪器AM62A SoC的恒润汽车电子内后视镜,是一款单一终端产品,其中同时融合了流媒体显示、驾驶员监控和乘员监测等多项功能,能够有效减少道路上的事故数量。
· 48V区域架构方框图,展示了云连接到车内网络以进行功能控制和数据聚合的能力,具有多项优势,包括降低成本和复杂性、缩小电路板尺寸、使用可重置的电子保险丝以减少线规和长度。
· 基于Arm、德州仪器新一代C7x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的音频DSP系统,能够提供卓越的音频体验,采用1L调制技术,可以在每个通道只使用一半数量的电感器条件下实现D类性能。
· 通过开放和灵活的软件层,实现了高度模块化和灵活的BMS架构,满足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高可靠性和低延迟要求。
TI的多款新产品都致力于为车辆提供更先进的自动驾驶功能。据透露,TI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已在客户产品中广泛应用,帮助Tier1、Tier2及OEM厂商快速实现创新设计。TI的生态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感知算法与软件定义车辆的开发中,TI与伙伴共同推动了汽车电子的智能化进程。
TI赋能机器人及工业领域的自动化革新
在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领域,德州仪器以全面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为支撑,通过高性能实时控制、高精度传感、高效能电源管理及边缘 AI 计算等关键技术,助力工程师设计出更安全、更智能、更紧凑的人形机器人。
赵向源表示,德州仪器在本次慕展带来了关键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系列展品:基于 GaN 的 48V 电机驱动器、48V/85A 小型 4kW 三相逆变器、单线对以太网通信、用于人类协作的传感器融合等。

关键技术亮点:
· 氮化镓技术:氮化镓对人形机器人至关重要。机器人包含数十个关节(如手臂、腿部等),每个关节需要20-50个驱动单元。TI的氮化镓技术实现了:更高开关频率、更少外围器件、更紧凑的电机-关节集成方案。
· 集成驱动系统:TI的系统方案优势在于:显著提升能效、实现小型化电机系统设计、针对人形机器人不同关节的功率需求差异(从手部<10W到其他部位数百/数千瓦),TI特别开发了4000W小型化驱动设计方案,满足大功率应用需求。
据介绍,在芯片定义阶段,TI就集成功能安全设计,涵盖技术安全及电机专用安全特性,从而简化工程师的外围系统设计。人形机器人需依赖多传感器融合,涉及海量数据传输。传统通信方式存在线缆笨重、功耗高、集成复杂度高等问题。而单线以太网(SPE)凭借以下优势成为理想解决方案:降低线缆重量,提升机器人灵活度;优化EMI设计,减少电磁干扰;简化系统架构,助力高效通信。
机器人技术正迎来革命性发展。从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到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德州仪器提供全面的产品解决方案,通过先进的感知技术与多技术融合方案,结合高精度采样和驱动技术,为各类机器人系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另外,工厂智能制造正在往工业4.0发展,对各种检测工具模块、实时控制,甚至功能安全,对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德州仪器也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希望致力于产品能够实现智能制造的升级,能够使整个工厂通信延迟更低,使整个工厂效率变得更高。

以多轴4V电机控制为例,赵向源表示,该方案可用于工业机器人,传统工业机器人基本上是4到6轴,可以用于协作机器人的机械臂,TI基于Arm多核处理器,可以做到单芯片多轴控制,因为多轴意味着资源借着非常丰富,TI的电压电流资源,同时还有内置的SSM模块可以做工业通信,实现多协议千兆通信(包括Ethernet与EtherCAT)。其1微秒的超低延迟通过并行处理应用层与网络层数据实现,显著优于传统通信协议。
据介绍,TI的单芯片方案无需额外协议转换器,简化了系统设计,并符合欧洲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标准。单线以太网(SPE)技术进一步降低了线缆重量与EMI,优化了机器人与工厂通信架构。这一解决方案适用于协作机器人机械臂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推动工业4.0向更高效率、更低延迟的方向迈进。
TI助力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布局
在能源基础设施业务板块,德州仪器带来了包括太阳能系统、储能系统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在内的多款展品。

在太阳能系统展区,德州仪器展示了用于机器学习电弧检测的模拟前端参考设计(TIDA-010955),其集成了具有 AI 算法的 C2000™ MCU,实现电弧故障智能检测,提高太阳能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GaN 的 10kW 单相串式光伏逆变器参考设计(TIDA-010938),借助德州仪器GaN 技术提高系统设计功率密度,实现高达 10kW 的双向功率转换系统。
在储能系统展区,德州仪器展出了适用于 1500V 电网级的储能电池 BMS 硬件和软件的系统平台方案(TIDA-HVBMS-ESS-PLTFRM),从硬件和固件两个角度助力加快BMS设计,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谐振双有源桥的有源包间均衡参考设计,通过双向隔离的 DC/DC,实现能量从电池组到 24V 总线的双向传输,有助于实现有源电池组平衡,助力储能系统更高集成化、更高效率。
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展区,德州仪器展示了高电压电源、电流和电压检测及连接产品和设计,其中,双向双有源桥 DC/DC 参考设计(TIDA-010054),在功率密度、成本、重量、电隔离、高电压转换比和可靠性等关键要素方面大有裨益,有利于电动汽车充电站和能量存储。

TI加速边缘AI落地实践
在边缘AI技术领域,TI展示了其依托自身嵌入式系统经验开发的医疗贴片和生命体征监测参考设计。该参考设计演示了MSPM0 MCU如何通过边缘人工智能(Edge-AI) 硬件加速器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以实现实时心律失常分类。
据介绍,TI的TDA4处理器集成了DSP与AI硬件加速器,支持多传感器融合与本地决策,广泛应用于汽车、机器人与医疗领域。
在展会现场,TI展示了基于MPU硬件加速的医疗ECG Demo,能够快速采集并分析心率信号,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救护。

针对TDA4在多领域的边缘AI应用,赵向源表示:“TDA4的边缘AI能力让我们在汽车、机器人和医疗领域实现本地化智能决策,真正赋能跨行业创新。”
结语
综合来看,从汽车电子的智能化突破到工业领域的自动化革新,从能源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布局到边缘AI的落地实践,TI始终以技术创新“重塑无限可能”,聚焦解决市场与客户痛点,推动全球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 摩尔芯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文章 本日 七天 本月
- 1 [原创] 安森美的新目标
- 2 罗塞塔号撞向 67P 彗星,结束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彗星探测任务
- 3 苹果传出收购 McLaren 为哪桩?外媒:看上数据感测技术
- 4 喜报|摩尔精英再获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 5 从烂尾到收尾:国资保值需要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