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伯传感打破国外垄断,国产氧气传感器实现规模化量产
2025-09-30
18:02:27
来源: 李晨光
点击
从工业安全到医疗健康,这家上海传感器公司正通过多技术融合创新,为各行各业提供精准感知能力。
在SENSOR CHINA 2025展会上,上海松伯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靳亚龙向媒体介绍了公司在气体传感器领域的最新成果。“我们系统展示了三大技术方向的核心产品,包括激光遥测类产品、全系列电化学平台以及针对空间受限场景的MINI传感器。”

这家以电化学、催化燃烧及光学技术为核心的传感技术企业,正在工业安全、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
技术突破,国产铅氧型氧气传感器实现量产
在传感器行业,高端气体传感器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其中,氧气传感器作为工业安全、环境监测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关键部件,其国产化进程一直备受关注。

“我们率先实现了国产铅氧型氧气传感器的规模化量产,成功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与市场垄断。”靳亚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突破不仅是公司技术实力的体现,更为保障国内供应链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铅氧型氧气传感器是松伯传感实现关键技术突围的“拳头产品”。靳亚龙回忆道:“早在2015年,我们就认准了这一方向,作为国内首批投身该领域研发的企业,持续投入,艰苦攻关。”
在工业安全、环境监测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氧气浓度监测是至关重要的安全底线。据靳亚龙介绍,这一核心部件市场90%以上曾被进口品牌垄断,不仅价格高昂,供应链也存在风险。
松伯传感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全流程自主可控的研发制造体系。
“我们实现了从传感器设计、核心工艺制造到最终测试的全流程自主可控,构建了坚实的研产销一体化优势。”靳亚龙强调,这种全链条的掌控能力是公司能够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关键。
在专利布局方面,松伯传感展现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我们的专利布局源于企业创立之初就具备的战略前瞻性。这并非行业惯例,而是我们主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决策。”靳亚龙说。
这些专利覆盖了半导体、电化学等多个技术路径,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靳亚龙解释道:“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设计专利,直接提升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与长期稳定性;依托多技术路径的专利组合,使同一平台能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攻坚克难,突破国产化之路上的挑战
氧气传感器的国产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靳亚龙坦言,创业初期面临诸多独特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核心技术团队的组建,在专业人才稀缺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培养并稳定一支具备研发能力的队伍,是起步的关键。”他表示,国内在相关的精密制造工艺上几乎毫无积累,企业不得不从零开始,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工艺研发与生产验证。
“通过无数次迭代,才逐步建立起稳定、可靠的生产体系。”靳亚龙说,最终的成功依赖于团队、材料、工艺三大难关的同步突破。
如今,最令靳亚龙自豪的正是公司培养的核心技术团队。“在当初人才稀缺的背景下,我们凝聚了一批有信念的同行者。正是这支团队,支撑我们攻克了材料、工艺等无数难关。”
多元布局,深耕三大应用领域
据介绍,松伯传感的产品正聚焦于三大核心应用方向:工业安全、环境监测以及医疗健康领域。
在工业安全领域,公司产品面临着极其严苛的应用环境。以煤矿应用为例:“在煤矿等高危作业场景中,应用门槛远不止于精度要求。其核心挑战在于井下工况极其复杂——高浓度粉尘、持续湿度、温度波动及多种易燃易爆气体共存。”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松伯传感也在积极拓展。“以七系一氧化氮传感器为例,它专为医疗级呼出气检测设计,能够高精度分析炎症水平与哮喘风险,有效支持疾病早筛与健康管理。”靳亚龙介绍。
依据技术要求与标准,松伯传感将医疗健康市场划分为两大板块。“在基础应用层,如一氧化氮家用检测仪等产品,我们已实现快速普及。在专业医疗层,如医院级呼出气分析设备,我们正凭借七系传感器等高精度产品突破准入门槛。”
当前,面对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松伯传感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
“我们的愿景始终是‘万物互联,嗅探世界’。”靳亚龙表示,物联网时代的传感器早已不再是独立的感知元件,而是智能化、节点化的数据源头。
松伯传感的物联网规划聚焦于三点:产品智能化、连接模块化和平台集成化。具体来说,公司将算法嵌入硬件,使传感器能进行初步诊断与预警;推出集成通讯功能的模组,助力客户快速部署;让数据无缝对接各类物联网平台,实现从监测、分析到决策的闭环。
在AI领域,松伯传感的布局立足于两大核心优势:覆盖多气体种类的传感器阵列硬件平台,以及基于海量实测数据构建的气体特征数据库。
“我们正推动技术架构向‘边缘感知+云端智能’的双轮驱动模式演进。”靳亚龙透露,“一方面开发现场级的智能识别算法,另一方面打造行业专用的AI分析平台。”
这种布局在工业安全领域已实现早期应用——松伯传感的系统能够通过对气体浓度模式的持续学习,实现对设备异常状态的早期预警。
国产替代,从“可用”到“好用”的转变
在靳亚龙看来,国产传感器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在工业传感器领域,尤其是在多年前,进口品牌凭借早期的技术先发优势和深厚的品牌积淀,几乎成为了高可靠性应用的默认选择。但近年来,一个深刻的转变正在发生:国产品牌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并正在多个细分领域快速崛起。”
靳亚龙认为,国产品牌崛起的核心在于深耕本土细分需求,以性能和服务实现差异化破局。“我们选择聚焦于工业安全、环境监测等具体场景,将产品性能做到极致。”
对于国产替代的优势,靳亚龙归结为“硬实力”带来的高性价比。“性能与国际主流看齐,但成本控制和本地化服务能力更强,构成了我们市场突破的关键。”
面对新兴的储能市场,松伯传感也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靳亚龙表示:“在储能安全监测领域,当前市场主要以半导体气体传感器为主流方案,松伯传感基于对行业安全需求的深刻理解,战略性聚焦于电化学、光学及催化燃烧等更高可靠性、更高精度的技术路线。”
他相信,随着行业安全标准的持续提升,松伯传感在储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将加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对于国内传感器产业生态,靳亚龙持乐观态度:“国内已涌现出一批像我们一样的专业企业,共同夯实了产业链基础。只有上下游协同、百花齐放,才能支撑中国气体传感器在全球高端市场中赢得信任。”
随着工业安全标准的提升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增长,气体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松伯传感表示,将继续深耕电化学、催化燃烧及光学三大技术路线,推动国产传感器从“技术追随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变。
“只有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构筑技术护城河,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靳亚龙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感器企业的共同心声。
在SENSOR CHINA 2025展会上,上海松伯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靳亚龙向媒体介绍了公司在气体传感器领域的最新成果。“我们系统展示了三大技术方向的核心产品,包括激光遥测类产品、全系列电化学平台以及针对空间受限场景的MINI传感器。”

这家以电化学、催化燃烧及光学技术为核心的传感技术企业,正在工业安全、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
技术突破,国产铅氧型氧气传感器实现量产
在传感器行业,高端气体传感器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其中,氧气传感器作为工业安全、环境监测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关键部件,其国产化进程一直备受关注。

“我们率先实现了国产铅氧型氧气传感器的规模化量产,成功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与市场垄断。”靳亚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突破不仅是公司技术实力的体现,更为保障国内供应链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铅氧型氧气传感器是松伯传感实现关键技术突围的“拳头产品”。靳亚龙回忆道:“早在2015年,我们就认准了这一方向,作为国内首批投身该领域研发的企业,持续投入,艰苦攻关。”
在工业安全、环境监测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氧气浓度监测是至关重要的安全底线。据靳亚龙介绍,这一核心部件市场90%以上曾被进口品牌垄断,不仅价格高昂,供应链也存在风险。
松伯传感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全流程自主可控的研发制造体系。
“我们实现了从传感器设计、核心工艺制造到最终测试的全流程自主可控,构建了坚实的研产销一体化优势。”靳亚龙强调,这种全链条的掌控能力是公司能够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关键。
在专利布局方面,松伯传感展现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我们的专利布局源于企业创立之初就具备的战略前瞻性。这并非行业惯例,而是我们主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决策。”靳亚龙说。
这些专利覆盖了半导体、电化学等多个技术路径,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靳亚龙解释道:“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设计专利,直接提升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与长期稳定性;依托多技术路径的专利组合,使同一平台能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攻坚克难,突破国产化之路上的挑战
氧气传感器的国产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靳亚龙坦言,创业初期面临诸多独特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核心技术团队的组建,在专业人才稀缺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培养并稳定一支具备研发能力的队伍,是起步的关键。”他表示,国内在相关的精密制造工艺上几乎毫无积累,企业不得不从零开始,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工艺研发与生产验证。
“通过无数次迭代,才逐步建立起稳定、可靠的生产体系。”靳亚龙说,最终的成功依赖于团队、材料、工艺三大难关的同步突破。
如今,最令靳亚龙自豪的正是公司培养的核心技术团队。“在当初人才稀缺的背景下,我们凝聚了一批有信念的同行者。正是这支团队,支撑我们攻克了材料、工艺等无数难关。”
多元布局,深耕三大应用领域
据介绍,松伯传感的产品正聚焦于三大核心应用方向:工业安全、环境监测以及医疗健康领域。
在工业安全领域,公司产品面临着极其严苛的应用环境。以煤矿应用为例:“在煤矿等高危作业场景中,应用门槛远不止于精度要求。其核心挑战在于井下工况极其复杂——高浓度粉尘、持续湿度、温度波动及多种易燃易爆气体共存。”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松伯传感也在积极拓展。“以七系一氧化氮传感器为例,它专为医疗级呼出气检测设计,能够高精度分析炎症水平与哮喘风险,有效支持疾病早筛与健康管理。”靳亚龙介绍。
依据技术要求与标准,松伯传感将医疗健康市场划分为两大板块。“在基础应用层,如一氧化氮家用检测仪等产品,我们已实现快速普及。在专业医疗层,如医院级呼出气分析设备,我们正凭借七系传感器等高精度产品突破准入门槛。”
当前,面对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松伯传感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
“我们的愿景始终是‘万物互联,嗅探世界’。”靳亚龙表示,物联网时代的传感器早已不再是独立的感知元件,而是智能化、节点化的数据源头。
松伯传感的物联网规划聚焦于三点:产品智能化、连接模块化和平台集成化。具体来说,公司将算法嵌入硬件,使传感器能进行初步诊断与预警;推出集成通讯功能的模组,助力客户快速部署;让数据无缝对接各类物联网平台,实现从监测、分析到决策的闭环。
在AI领域,松伯传感的布局立足于两大核心优势:覆盖多气体种类的传感器阵列硬件平台,以及基于海量实测数据构建的气体特征数据库。
“我们正推动技术架构向‘边缘感知+云端智能’的双轮驱动模式演进。”靳亚龙透露,“一方面开发现场级的智能识别算法,另一方面打造行业专用的AI分析平台。”
这种布局在工业安全领域已实现早期应用——松伯传感的系统能够通过对气体浓度模式的持续学习,实现对设备异常状态的早期预警。
国产替代,从“可用”到“好用”的转变
在靳亚龙看来,国产传感器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在工业传感器领域,尤其是在多年前,进口品牌凭借早期的技术先发优势和深厚的品牌积淀,几乎成为了高可靠性应用的默认选择。但近年来,一个深刻的转变正在发生:国产品牌实现了从‘可用’到‘好用’,并正在多个细分领域快速崛起。”
靳亚龙认为,国产品牌崛起的核心在于深耕本土细分需求,以性能和服务实现差异化破局。“我们选择聚焦于工业安全、环境监测等具体场景,将产品性能做到极致。”
对于国产替代的优势,靳亚龙归结为“硬实力”带来的高性价比。“性能与国际主流看齐,但成本控制和本地化服务能力更强,构成了我们市场突破的关键。”
面对新兴的储能市场,松伯传感也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靳亚龙表示:“在储能安全监测领域,当前市场主要以半导体气体传感器为主流方案,松伯传感基于对行业安全需求的深刻理解,战略性聚焦于电化学、光学及催化燃烧等更高可靠性、更高精度的技术路线。”
他相信,随着行业安全标准的持续提升,松伯传感在储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将加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对于国内传感器产业生态,靳亚龙持乐观态度:“国内已涌现出一批像我们一样的专业企业,共同夯实了产业链基础。只有上下游协同、百花齐放,才能支撑中国气体传感器在全球高端市场中赢得信任。”
随着工业安全标准的提升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增长,气体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松伯传感表示,将继续深耕电化学、催化燃烧及光学三大技术路线,推动国产传感器从“技术追随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变。
“只有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构筑技术护城河,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靳亚龙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感器企业的共同心声。
责任编辑:Ace
相关文章
-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 摩尔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