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人”到“AI人”:四维图新的第三次进化

2025-11-02 17:11:37 来源: 杜芹
23年前,四维图新用一张地图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10年前,他们用一颗芯片,让中国汽车开始“思考”;而在2025年,他们决定让汽车“学会理解”。在上周刚刚落幕的“四维图新EVOLUTION创想大会”上,程鹏带来了一个振奋的信号——四维图新不再只是“地图人”,也不只是“汽车人”,而要成为“AI人”。
 
 
AI革命:汽车智能化进入深水区

在“四维图新创想大会”的开场演讲中,四维图新高级副总裁程鹏以“革与新”为主题,阐述了AI浪潮下汽车智能化产业的深刻变革。
 
程鹏认为,AI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一场堪比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的信息化“第三次革命”。“它正在从根本上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他看来,汽车智能化正是这场革命的直接受益者。多模态大模型让车机实现自然交互,AI算力的跃升也让无人驾驶从十年计划缩短到五年周期。“过去我们说‘智能辅助驾驶’,未来可能是‘无驾驶’。”
 
2025年,程鹏称之为“波澜壮阔”的一年——智能驾驶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并行。一方面,AI推动了“智驾平权”,让高阶辅助驾驶从50万元车型普及到10万元级;另一方面,行业安全事件让监管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变化。
 
“工信部的辅助驾驶强制标准将于2027年实施,从推荐变为强制,这是一场行业分水岭。”程鹏认为,这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与秩序”的阶段:宣传必须与交付一致,产品必须可验证、可监管。“这对开发者是好事——不再拼口号,而是拼实力。”
 
谈及激烈的行业竞争,他提出,“卷”应回归技术与创新本身,而非压榨供应链。“真正的‘卷’是用技术把成本卷下去、体验卷上来。”程鹏表示,中国厂商正以创新驱动的“技术内卷”推动智能化普及。如今,智能座舱、多屏交互成为标配,甚至欧洲消费者排队购买中国电动车,“因为智能化体验更好、生态更舒适”。
 
程鹏同时提醒,全球化浪潮下的挑战正在升级。“目前出海卖得最多的仍是燃油车,电动化比例在提升,但真正的核心是供应链的提质降本。”他指出,成本控制使国产车在海外更具毛利竞争力,但各国的数据合规、关税和地缘政治问题正成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见过车厂用硬盘把数据扛回来,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他强调,四维图新正在帮助车企建立安全、合规、可持续的全球化数据与地图生态,为中国汽车的出海提供底层支撑。
 
四维图新的精神应对时代变局
 
“我们该做什么?”程鹏用“四维图新”的名字阐释了企业的方向:“三维代表空间,加上时间就是第四维度;‘图新’意味着持续创新。”
 
 
第一,与时俱进,全面“all in AI”。“我们在公司内部提出‘效率革命’,要求每个人都具备AI思维。”程鹏介绍,四维图新员工已完成智能体训练体系,研发代码中由智能体生成的比例已达30%,并在向80%目标迈进。“去年我们私有化部署了DeepSeek,仅仅一年时间,变化之大超出想象。”
 
第二,坚守安全底线。在追求极致体验与成本优化的同时,四维图新始终坚持“安全第一”。“无论产品被装在南极还是西伯利亚,我们的芯片都必须稳定启动、不黑屏。”公司在功能安全、系统验证与长期可靠性上持续投入,确保每一次交付都稳健可信。
 
第三,以效率驱动创新。借助AI与实时迭代机制,研发与交付效率显著提升,能够持续提供“更好用、更便宜、更可靠”的产品,让智能化真正普惠化。
 
第四,助力客户全球化。四维图新将与合作伙伴共建出海生态,为行业提供全流程的技术与合规支撑——从数据治理到标准适配,从芯片验证到地图服务,帮助中国智能汽车在全球市场稳健前行。
 
本次创新大会,四维图新带来了全新的品牌身份:原英文名 NavInfo(Navigation Information)象征导航时代的起点,而新的品牌名 SEEWAY.AI,寓意“眼里有光,行之有维”。这不仅是一次命名的更新,更是一种方向的宣告。未来,我们将以AI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挑战、持续创新,为全球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体验与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四维图新的五大核心产品线
 
在上述“四大战略响应”(All in AI、安全底座、效率革命、全球合规)框架下,四维图新展示了其面向智能汽车与移动智能体时代的完整产品矩阵。这一体系涵盖地图、芯片、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与高精定位五大核心方向,构成了公司AI化转型的技术底盘与增长引擎。
 
谈到产品,程鹏语气坚定地说,“在这个行业里,四维的特点就是——靠谱。有人觉得我们不够便宜,也不够激进,但有两个字大家都认可,那就是‘靠谱’。”
 
地图仍是基石
 
虽然近年来公司在芯片与智能驾驶领域频繁发力,但程鹏强调——地图依旧是四维图新的基石。在程鹏看来,没有地图,就谈不上数据合规、算法优化与辅助驾驶。高质量地图不仅告诉系统“能采什么数据、在哪采”,更支撑了辅助驾驶中最复杂的Corner Case识别与路径规划。
 
如今,四维图新的地图业务已经从传统导航工具,进化为面向城市生活的智能体平台。车内的中控、副驾、后排都可以沉浸式漫游,探索城市生活、探店视频甚至短视频生态,让车成为真正的“第三空间”。同时,四维图新也成为中国车企“出海导航”的底层支撑,拥有80多个国家的交通信息服务、2亿多POI数据、充电桩与停车生态接入能力,支持全球CarPlay、高精定位与合规交付,交付周期仅需3至6个月。
 
“地图从未离开,只是融入了我们更大的系统能力之中。”程鹏总结道。
 
SoC与MCU双轮驱动
 
在芯片领域,“八年前我们从零起步,如今在SoC和MCU两条赛道的芯片出货量都突破了一亿颗。”他介绍道。目前,公司在中控信息娱乐系统SoC和多类控制器MCU两大方向均实现了量产覆盖,几乎“中国每一台车里都有四维的芯片”。
 
SoC产品线主要面向智能座舱与车载娱乐系统。程鹏回忆,2015年团队决定自研SoC时,几乎没有国产替代方案。“那时候汽车里的ECU全是进口件,我们决定挑战。”经过八年攻关,公司已推出五代量产芯片,第六代“舱驾一体”高算力平台正在规划中。
 
他特别强调,四维图新的竞争力不仅在“国产化”,更在“性价比”与“可用性”。“我们的芯片不仅便宜,更好用。大多数通用软件和算法都是自研并免费集成的,开发快、平台兼容、车规完备,真正做到买得起、用得稳、跑得远。”
 
谈到具体的产品,程鹏首先介绍到,AC8015是公司的明星产品——2017年立项、2020年量产、2023年迎来爆发。“它原来卖得平平,但随着国产车出海,这颗芯片成了客户口中的‘出海神器’。”程鹏表示。AC8015支持多系统运行,可同时驱动中控与仪表,实现多屏交互,被广泛应用于国产品牌的出口车型中。“现在,出海的国产车里,差不多一半装了8015。”程鹏进一步指出。
 
 
另一款AC8025则是新一代高性价比IVI平台,支持AVM、DMS、DVR等多功能集成,内置地图、导航与车联网模块,并兼容全球生态系统。“它就像华为那样,把生态装进了芯片里。”程鹏笑言,“我们希望它能像8015一样,成为下一颗‘爆款’。”
 

在SoC之后,程鹏将重点放在了另一条同样亮眼的主线——MCU。“这是一个我们花了七年时间打磨的产品,从立项到量产出货过亿颗,一代一代、一颗一颗,扎扎实实做出来的。”
 
目前四维图新旗下MCU主力——杰发科技的MCU如今已覆盖不同车型与模组平台,形成从入门到高阶的全栈解决方案。它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全国产化、全车规化、全可靠性。
 
“我们所有系列的MCU全部符合AEC-Q100 Grade 1标准,覆盖不同类别和功能安全等级。我们的模拟IP 100%自研,数字IP自研比例超过90%,封装测试85%以上都在大陆完成。”这意味着,四维图新能在供应链动荡和地缘不确定性下,为整车厂提供一个“更确定的选择”。在产业链合作层面,公司与国内晶圆厂、封装测试厂、EDA与IT供应商保持深度协作,构建了完整的自主可控生态。
 
程鹏表示:“我们最开心的,是看到有的客户用我们的MCU创业成功,从几十人的团队做到上市,市值比我们还高——这正是我们希望的赋能效果。”如今,杰发科技MCU已广泛应用于十大核心场景:包括安全系统、智能座椅、无线充电、智能灯控与T-Box等。“例如,智能座椅里的零重力功能,其实是由我们N颗MCU协同控制实现的;新车型里的无线充电模组,大多数也采用了我们的芯片。”凭借这种深入车身电子与舒适控制的渗透力,公司MCU年出货量已达数千万颗级别。
 
杰发科技副总经理胡小立在会后的采访中对于国产芯片产业现状,胡小立指出:“SoC、MCU的国产化率仍处在起步阶段。以MCU为例,国产化率不到5%,未来空间非常大。”目前国产SoC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座舱领域,国内厂商在高阶座舱及舱驾一体化方向尚有巨大潜力。
 
从2013年的“第一片国产车规芯片”,到2025年的“舱驾一体AI SoC”,杰发科技已完成从补位者到创新者的角色转变。四维图新高级副总裁、杰发科技总经理毕垒表示:“芯片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选择永远大于努力。抓住需求、定义正确的方向,再稳健推进,资本和市场自然会跟上。”
 
智能座舱:自研与兼容高通
 
围绕自研芯片与主流高通平台,四维图新打造了两条智能座舱产品路径:
 
2021—2022年全球“缺芯潮”期间,四维图新迎来了转折点。“那时有车厂找到我们,说智能座舱芯片断供了,车都造好了卖不出去。”杰发团队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了替代方案,实现了量产交付。“当地方政府工信局局长亲自来感谢,说我们挽救了200亿GDP。”这次经历促成了四维图新自研芯片的备选方案体系。依托AC8015与AC8025两颗核心芯片,公司打造出兼容全球168国认证的智能座舱平台,具备多语言、多区域、左右舵支持、CarPlay、Android Auto及华为HMS生态集成能力。“选了我们这个方案,车厂不需要再为不同市场重复开发,真正做到一套硬件全球通。”AC8015、AC8025如今已成为“出海神器”的代名词,支撑国产新能源汽车快速全球化布局。
 
除了自有平台,四维图新还在高通生态上深度创新。“我们在高通8155平台上做了舱泊一体方案——用一颗芯片实现自动泊车功能。”通过智能调度算力,系统在行车时满载导航,而停车后则自动切换算力用于泊车演算,无需额外域控与硬件。“原来要多花一千元成本,现在一颗芯片就能搞定。效果与使用智驾大芯片的方案几乎一样。”这一创新不仅赢得了多家车厂的定点,也将于明年随多款新能源车型量产落地。未来,公司将在自研平台与国际主流平台双线并进,持续推动舱驾融合与成本极致化。
 
智驾:L2平权端到端进化
 
四维图新在2025年创想大会上集中发布多款智能驾驶产品:
 
l PhiGo Entry:基于地平线征程 6B 打造的“千元级辅助驾驶方案”,支持C-NCAP/EN-CAP 五星标准与行泊一体功能。
 
l PhiGo Pro/Elite:基于征程 6E 及高通 8620 平台,支持高速NOA、城市LCC、记忆行车与主动安全,功耗控制在 17 – 20 W 以内。
 
l 端到端、点到点自动驾驶方案(研发中):采用两颗国产芯片(总算力 500 TOPS 以上),结合多模态大模型的认知与推理能力,目标在 L2.9 – L3 级别实现跨越;核心技术包括 BEV Occ 感知架构、轻量化 VLA /VLM 模型以及类人驾驶行为学习。
 
程鹏指出:“端到端是汽车AI化的终极形态——让机器像人一样理解场景、做出动作,而不是靠规则链条拼接。”
 
高精定位 + 视觉 + AI(P + V)
 
四维图新在高精定位领域的积累始于2018年,已构建4000余个地基站网络,服务覆盖全国,并延展至全球160+国家。在此基础上,公司推出融合定位、视觉与AI能力的 P + V 产品体系,形成以下三大创新突破:
 
l 从中国走向全球:支持多卫星系统与多云架构,实现跨国车道级高精定位。
 
l 从汽车拓展至多智能体:应用至两轮车、无人机、扫地机、机器人、农业机械等领域,构建统一感知标准。
 
“原以为两轮车是降维打击,结果发现难度更高。”程鹏解释,摩托车常年户外使用,散热与功耗要求更严苛、成本更低,“恰恰符合我们芯片的优势”。目前,四维图新的SoC与MCU已全面覆盖两轮车从入门到高阶的智能化需求,支持大屏、联网及ARAS(Advanced Riding Assistance System)功能。公司正与多家两轮车制造商与方案商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我们为两轮车智能化做好了所有的技术储备。”程鹏表示,“这不仅是新的市场,更是我们‘智能出行’愿景的重要延伸。”
 
l 从模组到贴片化:定位模组成本从 2000 元降至 100 元以内,可直接集成至域控板卡,大幅降低量产门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目 P + V”产品:通过两摄像头模拟人眼基线,实现空间深度感知与厘米级定位精度,广泛应用于无人巡检车、环境监测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场景。

程鹏用一句话总结其意义:“我们要让每一个移动的智能体,都能拥有‘看世界的眼睛’与‘理解世界的头脑’。”
 
结语
 
从2002年创立起,以导航地图起家,近年来在高精地图、车规芯片、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定位视觉等赛道持续布局。此次四维图新的创想大会,则是在AI时代下,向“全栈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宣言。
责任编辑:duqin

相关文章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