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为什么中国造不出像样的半导体?

2018-05-07 14:00:16 来源: 官方微信

来源:内容来自环球科技,谢谢。


日前,《日本时报》以《为什么中国造不出像样的半导体?》为题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以下为文章正文:


商业大亨马云说要为中国制造国产半导体。这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长期目标。由于最近美国对一些科技出口的控制,如今这变得更为重要。问题是,中国经历几十年失利后能否最终克服挑战。


半导体是电子产品的基础构件,应用于从手机到超级计算机服务器的一切东西。中国早就掌握了用别处生产的半导体制造成品的本领,但充其量只是组装而已。中国想要成为产品和创意的原创者,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汽车等前沿产业。为此,中国需要自己的半导体。


但挑战可不小。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芯片市场,但国内使用的半导体只有16%是国产。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约2000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为发展本土芯片产业,政府给相关企业减税,并计划投资多达320亿美元,希望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领军世界。


中国最早的半导体是1956年生产的,当时这门技术在美国问世不久。上世纪70年代中国重新开放商业时,官员们很快认识到半导体是未来市场经济中的关键部分。


但几乎从一开始就存在障碍。中国政府早期的想法包括引入日本过时的二手半导体生产线。但由于官僚主义、出货延迟和中国制造的芯片缺少用户,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从零打造芯片产业在付出高昂的代价后止步不前。


另一劣势是缺乏资本。几十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致富的途径,它吸引了企业家和官方的投资。相比之下,制造半导体需要动辄几十亿先期投入,可能10年或更久才能见效。2016年单是英特尔公司研发投入就达127亿美元。鲜有中国企业有这等财力或经验能进行这种理性投资。中央规划者通常也抵触那种有风险、远见的投资。


中国似乎已认识到这个问题,2000年以来,从补贴半导体研发、生产转向进行股权投资,希望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但资金分配仍存在问题。近年来政府一直推动对半导体工厂的投资,其中许多缺乏足够技术。而那些最终开工的又很可能导致存储芯片过量,给国内产业带来资金问题。


或许中国面临的最大长期挑战是技术获取。尽管北京希望从零开始打造本土芯片产业,但最好的产品仍落后美国一两代。一个合理办法是从美企购买技术或与之结成伙伴关系。这也是日韩尖端企业走的路。但中国没法那样做。中国收购美国半导体公司常因安全原因遭否决。日韩等也对中方收购采取类似严审。


尽管存在种种阻碍,近年来中国其实已取得长足进展。中国一些企业为手机和其他技术产品设计半导体,然后把生产外包给外国工厂。同时,中国对相关工厂大笔投资,为管理者、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关键经验。这一切不会带来捷径,但或许成为一个中国耗费半个世纪仍未能建成的产业的构成要素。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579期内容,欢迎关注。

R

eading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历史进程里的中国半导体产业

AMD 绝地求生背后的故事

互联网巨头入局芯片,变革半导体产业?



关注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容

回复 兆易创新 ,看与兆易创新公司相关的文章

回复 摩尔定律 ,看更多与摩尔定律相关的文章

回复 材料 ,看更多与半导体材料相关的文章

回复 面板 ,看更多面板行业的文章

回复 晶体管 ,看更多与晶体管相关的文章

回复 晶圆 ,看晶圆制造相关文章

回复 士兰微 ,看更多与士兰微公司相关的文章

回复 封装 ,看更多与封装技术相关的文章

回复 展会 ,看《2017最新半导体展会会议日历》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摩尔精英

责任编辑:环球科技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