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雄起
2025-11-26
18:58:00
来源: 李寿鹏
点击
无论是从技术开创,还是从对产业贡献来看,英特尔是芯片产业当之无愧的一座丰碑。
基于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观察而总结出的“摩尔定律”对产业贡献有多大我们按下不提;Intel 4004对商用微处理行业的意义我们也不用多说;其他诸如芯片制造、接口技术贡献,甚至在EUV光刻机的研发上,也都得益于英特尔在背后的支持。
具体到中国市场,英特尔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正如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稚聪在日前于重庆举办的2025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上的演讲中所说,自1985年进入中国以来,英特尔一方面在业务、技术方面与中国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英特尔在中国也形成了庞大的业务网络:以北京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为代表的研究体系,以上海(亚太研发中心)为中心的研发中心,以成都(封装测试基地)为中心的制造中心,以及以深圳为核心的技术支持体系。在遍布全国业务支持下,英特尔的客户近几年也正在从中国走向全球,成为科技产业中成为引领者,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稚聪
“与此同时,英特尔还在中国积极践行科技向善,将AI技术首次用于长城保护与修缮,也利用AI协助保护长江江豚。通过这样的方式,英特尔展现了一个科技公司如何借助技术回馈生态与环境保护。”王稚聪接着说。
总而言之,熟悉英特尔的读者都不能否认这家芯片巨头对于全球科技产业的贡献。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家1968年成立于美国山景城,历经多轮起伏的芯片先驱在近年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王稚聪信心十足地说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面对各种挑战,我们仍要继续‘雄起’”。
英特尔的变与不变
自2025年3月宣布行业资深人士陈立武出任公司CEO以来,英特尔动作频频。例如,公司拿到了软银、英伟达的投资,英特尔加入了英伟达GPU的生态。在今年三季度,英特尔还获得了41亿美元的净利润,这一业绩表现终结了英特尔连续六个季度的下滑趋势。英特尔更是透露,第三季度,英特尔的芯片需求强劲,导致供应紧张,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026年,部分源于数据中心以及运营商的升级CPU需求。

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郭威发表主题演讲
“过去这一年,公司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也有了更多的坚持和坚守。通过这些‘变’与‘不变’,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合作伙伴。”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郭威说。
首先,在组织方面,英特尔正在不断进步和演进,这一方面体现在整个组织扁平化,由下而上。另一方面,英特尔还在进一步弘扬英特尔工程师文化,更专注客户和产品。
其次,在战略方面,英特尔也明确了以下三点:一是保持更稳健的运营状态,确保公司能将足够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投入、最值得投入的战略方向;二是英特尔最核心的价值与资产就是英特尔的X86生态。这个生态覆盖了从性能到软件,再到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以及最终用户;三是坚持发展代工业务。英特尔是唯一一家既设计芯片、又制造芯片的公司,英特尔能够利用英特尔庞大的IP,帮助客户共同生产芯片。
来到AI方面,如郭威所说,从原来的传统AI到2023年大语言模型的兴起,AI领域过去几年风起云涌。但在英特尔看来,AI才刚刚开始,未来这项技术将广泛渗透到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乃至端侧等各个层面,并在行业中也有大量落地。英特尔也会继续发展完善AI战略,提供更多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至于技术和产品,那就更是英特尔的核心。在这方面,英特尔承诺将持续提供好的技术产品,以解决客户最关键的问题和挑战。除了会推出更多基于Intel 18A的产品,满足客户需外,英特尔还将制定更稳定、可预测的目标,并基于客户需求,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此外,在工艺层面,英特尔相信,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演进、不断迭代,是英特尔能够和客户携手前行的关键。
在市场方面,除了继续深耕现有市场,在PC、边缘和服务器等不断演进的业务领域上服务好客户与市场,并从中不断发掘新的业务机会外,英特尔还将积极拓展并投入如机器人等面向消费者的新市场,推动AI在各行业中端到端的落地。
具体到中国市场,英特尔也将坚持推动包括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和全球化在内的“新四化”发展。面对“新四化”的发展需求,英特尔将持续提供更多技术支持,以服务好客户。
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是底气
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客户的承诺,这固然得益于英特尔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领先布局。尤其是在伴随这Intel 18A工艺的投入商用以及基于其打造的Panther Lake等产品的发布,英特尔重回主航道。
英特尔副总裁兼中国区软件工程和客户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嵩也在演讲中也分享道,PC行业始终以持续革新为动力。过去几十年里,英特尔也不断破旧立新,突破边界,致力于打造更好的产品和更新的用户体验。其中英特尔18A制程,无疑是英特尔最近技术的集大成者。

英特尔副总裁兼中国区软件工程和客户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嵩
高嵩表示,埃米时代的两大核心技术是RibbonFET全环绕栅极晶体管技术和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英特尔则是首家将这两项技术融合并实现量产的芯片厂商。
“通过创新地引入了RibbonFET技术,能将晶体管中的电流通道制成纳米级的薄片,然后用栅极从四面包裹,通过给栅极施加电压来控制电流开关,解决电流控制越来越难的挑战,使其快速开关,让晶体管能够高效快捷地工作;至于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的引入,则在精简了电路设计与实现,减少了对信号的干扰,提供了更大布线空间之余,降低了电压损耗,并提高了整体性能。”高嵩解析说。
据介绍,有了RibbonFET和PowerVia技术加持,Intel 18A能在相同功耗下性能提升超过15%,在相同性能下功耗降低25%以上;晶体管密度更是提升了30%。这就使得在更小面积上集成更多晶体管成为可能,也为更好的成本优势创造了条件。
如上所述,基于Intel 18A制程,英特尔推出了Panther Lake——工艺与架构智慧的集大成者。
作为英特尔AI PC平台的第三代旗舰产品,Panther Lake融合了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Lunar Lake平台)的高能效,与200H系列(Arrow Lake)的高性能和扩展能力,在核心性能、图形性能、能效和AI体验各方面都实现了新的飞跃。
核心性能方面,在相同功耗下,Panther Lake的多核性能提升了50%。据高嵩介绍,这得益于三种CPU核心——Cougar Cove性能核、Darkmont能效核以及低功耗能效核的协同工作。在与Arrow Lake平台相比,Panther Lake的功耗降低更是高达40%,这不仅得益于硬件层面的异构核心设计优化,还要归功于软件层面的优化;
来到图形性能方面,与上一代产品相比,Panther Lake的图形性能提升50%以上,能提供多达12个第三代Xe核心,每个都具备完整的矢量引擎、AI加速矩阵单元和硬件级光线追踪能力。得益于这些配置,让轻薄本也能拥有独显级的游戏与创作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引入了XeSS多帧生成技术,让3A游戏在高画质下也能流畅运行。”高嵩补充说。
此外,在CPU、NPU和GPU构成的XPU支持下,Panther Lake平台的整体AI算力高达180 TOPS,为领先的端侧AI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PC以外,数据中心更是英特尔不得不提的又一个重点。英特尔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也直言,作为过去十几年来数据中心技术的核心技术提供商,通过跟客户的沟通交流,英特尔发现打造一个先进的技术中心需要多维考虑——除了性能更高之外,还要考虑软件适配能力、可靠性、可用性,以及对于储存、IO各方面的综合平衡性。
“凭借多年积累的知识,我们打造了一个完整的面对数据中心的产品方案,也陆续发布了全新至强 6 全系列产品,致力于为中国的客户与合作伙伴构建更强大、更灵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设施。”陈葆立说。
在生态大会现场,英特尔还携手本地生态伙伴——新华三、英维克、忆联及国内领先内存厂商,发布了基于英特尔至强 6900系列性能核处理器的双路冷板式全域液冷服务器,实现了关键热源的高比例液冷覆盖,在提升可靠性与能效的同时,显著降低能耗与运维成本,为数据中心散热与能效树立全新标杆。

英特尔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图中)
据介绍,双路冷板式全域液冷服务器依托的还有英特尔的两项关键专利技术——“内存枕木冷板技术”和“SSD/HDD冷板专利技术”。前者创造性地将内存散热片和冷板进行可拆装设计,不仅具有运维方便、兼容性好、易于迭代和可标准化等优势,更是突破传统内存散热上限,在0.297英寸间距下满足DDR5内存最高功耗36W的散热需求。后者则优化与硬盘冷板的接触面积与流道,为SSD提供了高达25W的单盘散热能力,使得服务器在高负载场景下依然能够稳定运行。
“双路冷板式全域液冷服务器的问世,同样离不开本地生态伙伴的深度赋能与紧密协作。”陈葆立重申。
写在最后
在大会开始的时候,英特尔CEO陈立武先生以中文致辞说道,今年,恰逢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40年,实现这一重要里程碑,离不开和英特尔一路相伴的产业伙伴,是他们的远见卓识及敏捷创新,让英特尔能够和他们携手共同建立极具活力的产业生态。在AI浪潮中,英特尔还将持续加强与各位伙伴的合作,从客户端、数据中心到边缘计算,共同把握新机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一个更强大、更聚焦、更具执行力的英特尔。我的任务很明确,确保英特尔的产品能解决您最关键的挑战,助力大家在市场上赢得先机。”陈立武强调。
回看英特尔过去数十年的发展,笔者也坚信,这位芯片巨头必然能卷土重来。
基于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观察而总结出的“摩尔定律”对产业贡献有多大我们按下不提;Intel 4004对商用微处理行业的意义我们也不用多说;其他诸如芯片制造、接口技术贡献,甚至在EUV光刻机的研发上,也都得益于英特尔在背后的支持。
具体到中国市场,英特尔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正如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稚聪在日前于重庆举办的2025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上的演讲中所说,自1985年进入中国以来,英特尔一方面在业务、技术方面与中国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英特尔在中国也形成了庞大的业务网络:以北京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为代表的研究体系,以上海(亚太研发中心)为中心的研发中心,以成都(封装测试基地)为中心的制造中心,以及以深圳为核心的技术支持体系。在遍布全国业务支持下,英特尔的客户近几年也正在从中国走向全球,成为科技产业中成为引领者,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稚聪
“与此同时,英特尔还在中国积极践行科技向善,将AI技术首次用于长城保护与修缮,也利用AI协助保护长江江豚。通过这样的方式,英特尔展现了一个科技公司如何借助技术回馈生态与环境保护。”王稚聪接着说。
总而言之,熟悉英特尔的读者都不能否认这家芯片巨头对于全球科技产业的贡献。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家1968年成立于美国山景城,历经多轮起伏的芯片先驱在近年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王稚聪信心十足地说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面对各种挑战,我们仍要继续‘雄起’”。
英特尔的变与不变
自2025年3月宣布行业资深人士陈立武出任公司CEO以来,英特尔动作频频。例如,公司拿到了软银、英伟达的投资,英特尔加入了英伟达GPU的生态。在今年三季度,英特尔还获得了41亿美元的净利润,这一业绩表现终结了英特尔连续六个季度的下滑趋势。英特尔更是透露,第三季度,英特尔的芯片需求强劲,导致供应紧张,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026年,部分源于数据中心以及运营商的升级CPU需求。

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郭威发表主题演讲
“过去这一年,公司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也有了更多的坚持和坚守。通过这些‘变’与‘不变’,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合作伙伴。”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郭威说。
首先,在组织方面,英特尔正在不断进步和演进,这一方面体现在整个组织扁平化,由下而上。另一方面,英特尔还在进一步弘扬英特尔工程师文化,更专注客户和产品。
其次,在战略方面,英特尔也明确了以下三点:一是保持更稳健的运营状态,确保公司能将足够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投入、最值得投入的战略方向;二是英特尔最核心的价值与资产就是英特尔的X86生态。这个生态覆盖了从性能到软件,再到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以及最终用户;三是坚持发展代工业务。英特尔是唯一一家既设计芯片、又制造芯片的公司,英特尔能够利用英特尔庞大的IP,帮助客户共同生产芯片。
来到AI方面,如郭威所说,从原来的传统AI到2023年大语言模型的兴起,AI领域过去几年风起云涌。但在英特尔看来,AI才刚刚开始,未来这项技术将广泛渗透到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乃至端侧等各个层面,并在行业中也有大量落地。英特尔也会继续发展完善AI战略,提供更多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至于技术和产品,那就更是英特尔的核心。在这方面,英特尔承诺将持续提供好的技术产品,以解决客户最关键的问题和挑战。除了会推出更多基于Intel 18A的产品,满足客户需外,英特尔还将制定更稳定、可预测的目标,并基于客户需求,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此外,在工艺层面,英特尔相信,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演进、不断迭代,是英特尔能够和客户携手前行的关键。
在市场方面,除了继续深耕现有市场,在PC、边缘和服务器等不断演进的业务领域上服务好客户与市场,并从中不断发掘新的业务机会外,英特尔还将积极拓展并投入如机器人等面向消费者的新市场,推动AI在各行业中端到端的落地。
具体到中国市场,英特尔也将坚持推动包括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和全球化在内的“新四化”发展。面对“新四化”的发展需求,英特尔将持续提供更多技术支持,以服务好客户。
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是底气
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客户的承诺,这固然得益于英特尔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领先布局。尤其是在伴随这Intel 18A工艺的投入商用以及基于其打造的Panther Lake等产品的发布,英特尔重回主航道。
英特尔副总裁兼中国区软件工程和客户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嵩也在演讲中也分享道,PC行业始终以持续革新为动力。过去几十年里,英特尔也不断破旧立新,突破边界,致力于打造更好的产品和更新的用户体验。其中英特尔18A制程,无疑是英特尔最近技术的集大成者。

英特尔副总裁兼中国区软件工程和客户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嵩
高嵩表示,埃米时代的两大核心技术是RibbonFET全环绕栅极晶体管技术和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英特尔则是首家将这两项技术融合并实现量产的芯片厂商。
“通过创新地引入了RibbonFET技术,能将晶体管中的电流通道制成纳米级的薄片,然后用栅极从四面包裹,通过给栅极施加电压来控制电流开关,解决电流控制越来越难的挑战,使其快速开关,让晶体管能够高效快捷地工作;至于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的引入,则在精简了电路设计与实现,减少了对信号的干扰,提供了更大布线空间之余,降低了电压损耗,并提高了整体性能。”高嵩解析说。
据介绍,有了RibbonFET和PowerVia技术加持,Intel 18A能在相同功耗下性能提升超过15%,在相同性能下功耗降低25%以上;晶体管密度更是提升了30%。这就使得在更小面积上集成更多晶体管成为可能,也为更好的成本优势创造了条件。
如上所述,基于Intel 18A制程,英特尔推出了Panther Lake——工艺与架构智慧的集大成者。
作为英特尔AI PC平台的第三代旗舰产品,Panther Lake融合了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Lunar Lake平台)的高能效,与200H系列(Arrow Lake)的高性能和扩展能力,在核心性能、图形性能、能效和AI体验各方面都实现了新的飞跃。
核心性能方面,在相同功耗下,Panther Lake的多核性能提升了50%。据高嵩介绍,这得益于三种CPU核心——Cougar Cove性能核、Darkmont能效核以及低功耗能效核的协同工作。在与Arrow Lake平台相比,Panther Lake的功耗降低更是高达40%,这不仅得益于硬件层面的异构核心设计优化,还要归功于软件层面的优化;
来到图形性能方面,与上一代产品相比,Panther Lake的图形性能提升50%以上,能提供多达12个第三代Xe核心,每个都具备完整的矢量引擎、AI加速矩阵单元和硬件级光线追踪能力。得益于这些配置,让轻薄本也能拥有独显级的游戏与创作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引入了XeSS多帧生成技术,让3A游戏在高画质下也能流畅运行。”高嵩补充说。
此外,在CPU、NPU和GPU构成的XPU支持下,Panther Lake平台的整体AI算力高达180 TOPS,为领先的端侧AI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PC以外,数据中心更是英特尔不得不提的又一个重点。英特尔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也直言,作为过去十几年来数据中心技术的核心技术提供商,通过跟客户的沟通交流,英特尔发现打造一个先进的技术中心需要多维考虑——除了性能更高之外,还要考虑软件适配能力、可靠性、可用性,以及对于储存、IO各方面的综合平衡性。
“凭借多年积累的知识,我们打造了一个完整的面对数据中心的产品方案,也陆续发布了全新至强 6 全系列产品,致力于为中国的客户与合作伙伴构建更强大、更灵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设施。”陈葆立说。
在生态大会现场,英特尔还携手本地生态伙伴——新华三、英维克、忆联及国内领先内存厂商,发布了基于英特尔至强 6900系列性能核处理器的双路冷板式全域液冷服务器,实现了关键热源的高比例液冷覆盖,在提升可靠性与能效的同时,显著降低能耗与运维成本,为数据中心散热与能效树立全新标杆。

英特尔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图中)
据介绍,双路冷板式全域液冷服务器依托的还有英特尔的两项关键专利技术——“内存枕木冷板技术”和“SSD/HDD冷板专利技术”。前者创造性地将内存散热片和冷板进行可拆装设计,不仅具有运维方便、兼容性好、易于迭代和可标准化等优势,更是突破传统内存散热上限,在0.297英寸间距下满足DDR5内存最高功耗36W的散热需求。后者则优化与硬盘冷板的接触面积与流道,为SSD提供了高达25W的单盘散热能力,使得服务器在高负载场景下依然能够稳定运行。
“双路冷板式全域液冷服务器的问世,同样离不开本地生态伙伴的深度赋能与紧密协作。”陈葆立重申。
写在最后
在大会开始的时候,英特尔CEO陈立武先生以中文致辞说道,今年,恰逢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40年,实现这一重要里程碑,离不开和英特尔一路相伴的产业伙伴,是他们的远见卓识及敏捷创新,让英特尔能够和他们携手共同建立极具活力的产业生态。在AI浪潮中,英特尔还将持续加强与各位伙伴的合作,从客户端、数据中心到边缘计算,共同把握新机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一个更强大、更聚焦、更具执行力的英特尔。我的任务很明确,确保英特尔的产品能解决您最关键的挑战,助力大家在市场上赢得先机。”陈立武强调。
回看英特尔过去数十年的发展,笔者也坚信,这位芯片巨头必然能卷土重来。
责任编辑:Ace
相关文章
-
- 半导体行业观察
-
- 摩尔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