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主论坛召开 共探产业规模化发展新路径

2025-10-23 17:28:16 来源: 互联网
2025 年 10 月 22 日,第十二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全体会议暨智能网联主论坛在重庆 1 号馆・大会议区 I 盛大举行。论坛以 “创新跃迁,智联未来:迈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政府官员、院士专家、车企领军者及产业链代表,围绕政策法规、技术突破、产业生态、商业落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策引领与产业实践: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迈向 “并跑” 新阶段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 深度转型,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高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在致辞中指出,美国、欧洲、日本等已通过政策支持、试点示范加速产业布局,而中国通过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已取得显著成效:政策层面,我国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确定首批 9 个联合体,并推进 “车路云一体化” 试点;技术产品层面,L2 级智能网联汽车 2025 年 1-7 月销量达 776 万辆,渗透率 62%,人工智能大模型、C-V2X 技术等跻身国际领先;示范规模层面,建成 17 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开放测试道路 3.5 万公里,5G 基站超 460 万个,智能化路侧单元超 1.1 万套,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作为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重庆的实践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缩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涂兴永介绍,重庆已构建 “19 家整车 + 1200 余家规上零部件企业” 的产业集群,2024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95 万辆(同比增长 90.5%),2025 年 1-9 月产量达 80.5 万辆(同比增长 35.4%),全年预计突破 130 万辆。在品牌与技术上,赛力斯问界系列单车均价超 40 万元,长安深蓝累计交付超 60 万辆,同时引入 624 家零部件企业、27 家车规级芯片企业,在功率半导体、智能底盘等领域形成特色竞争力,试点示范覆盖 5000 平方公里,智能道路超 4000 公里,充换电网络车桩比 2.02:1 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竺延风则从产业本质出发,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正重构 “人车关系” 与 “车社会关系”:汽车从 “移动工具” 升级为 “第三生活空间”“情感伙伴”,更成为智慧城市的 “移动感知单元” 与能源网络 “重要节点”。他强调,产业发展需坚守 “安全、节能、环保” 基石,推动技术普惠实现 “智能平权”,共建车路云协同的开放生态,并深化全球合作构建统一标准体系。
 
技术创新破局:车路云一体化与 AI 深度融合成核心方向
 
技术创新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 “引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展望》报告中,明确 “车路云一体化” 为产业突破关键路径。他指出,车路云一体化并非与单车智能对立,而是 “技术升级版”—— 通过 “数字轨道” 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通过 “数据发电站” 为 AI 大模型提供海量数据支撑。目前,该路线已联合 15 家车企提炼 17 个核心场景(如紧急避撞、绿波车速引导、闸道合流),并在重庆开展示范验证,同时构建 “驾驶脑”(车端操作系统)与 “云脑”(分层解耦云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链从 “Tier1-Tier2-OEM” 向 “1.5 级供应商” 重构,破解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安全、测试、商业模式难题。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迪逊分校教授冉斌则聚焦 “AI 赋能车路云一体化”,提出全球四大主流系统架构(车为中心、车 - 云、车 - 边 - 云、车路云),并以 Waymo、特斯拉为例,指出 “分布式智能” 是高级自动驾驶的必然选择。他强调,AI 大模型需依托车路云平台实现训练与部署,单车难以支撑千亿级算力需求;同时,国际标准体系正加速完善,如 SAE 将于 2026 年初发布 J3316 标准,首次将 “车辆分级” 与 “基础设施分级” 结合,构建系统级协同框架。
 
安全是产业发展的 “生命线”。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分享《智能网联汽车全域安全设计与创新实践》,提出 “场景定义智能安全” 理念,覆盖 “生命安全、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 四大维度:通过一体化铝合金车身、超级电容应急技术保障碰撞安全,4D 毫米波雷达提升雨雾天气 AEB 性能,医用级空调与母婴级面料优化健康体验,数据加密与隐私模式守护用户信息。目前,问界系列辅助驾驶使用率超 80%,并搭载卫星通讯实现 “无网络救援”,为全域安全提供企业实践样本。
 
此外,技术创新还在细分领域多点突破:蔡司集团推出 “全息智能显示” 技术,将前挡风玻璃转化为 “透明交互界面”,实现信息显示与隐私保护兼顾(驾驶员与乘客视野分区),透光率保持 92% 以上;AMD 提出 “AI Box” 解决方案,通过 X86+APU 异构架构支撑大模型上车,同时依托 Chiplet 与 3D 封装技术,为未来 “舱驾融合” 中央计算平台奠定基础;中国电信则推动 “汽车直连卫星” 落地,天通卫星系统已支持 7 款车型(如问界 M9)实现双向通信,2030 年目标实现超 1000 万车连卫星用户,解决极端场景下的通信保底问题。
 
行业协同发力:重要行动与创新成果落地
 
论坛期间,多项行业协同行动与创新成果发布,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从 “技术探索” 迈向 “规模化落地”。
 
在 “车路云一体化甲所行动” 发布仪式上,丰田、一汽、比亚迪、华为、清华大学等发起单位宣布,已完成云支持自动紧急避撞、绿波车速引导等功能实车验证,未来将构建城市级分层解耦架构,统一技术标准,推动 “零交通事故社会” 愿景落地。
 
高端对话环节,长安汽车、芯驰半导体、芯擎科技、斑马智行代表围绕 “中央计算架构、软硬协同、大模型上车” 展开讨论:长安汽车提出 “中央 + 区域 + 管网” 架构已量产应用,解决控制器冗余与通信效率问题;芯擎科技通过 7 纳米车规芯片多核异构设计实现硬件解耦,算力可从 128TOPS 级联至 2000TOPS;斑马智行则强调 “操作系统需适配多芯片平台”,已与 30 余个芯片平台完成适配,推动硬件效能与用户体验协同提升;芯驰半导体指出,大模型上车的核心瓶颈是 “存储带宽”,需通过芯片均衡设计与工具链优化突破算力浪费问题。
 
三项创新成果发布更成为论坛 “压轴亮点”:一是西部车网发布 “城市级无人运力网”,构建准入测试、安全监管、网联赋能、物流大脑四大平台,计划投放 5000 台无人车,预计提升物流效率 30%、降低成本 25%;二是李骏院士团队发布 “SOTIF 指数 1.0”,定义 100 类已知不安全场景,构建 “激活 - 运行 - 退出” 全流程测试体系,相关提案获联合国 GRVA 会议认可,为自动驾驶安全评价提供中国方案;三是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联合 21 家单位启动 “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库” 建设,推动数据联采联标、虚实融合验证,构建覆盖 “采集 - 处理 - 应用” 的标准体系,支撑大模型训练与行业协同。
 
结语:凝聚共识,共赴智能网联汽车新未来
 
本次论坛的召开,不仅梳理了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 “中国进展”,更明确了 “车路云一体化 + AI” 的核心技术路径与 “协同共生” 的产业生态理念。当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已处于全球 “并跑” 阶段,随着政策法规持续完善、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商业场景加速落地,产业正从 “示范应用” 迈向 “规模化发展” 的关键转折期。未来,需进一步凝聚 “安全为先、创新驱动、开放协同” 的行业共识,推动技术普惠、标准统一与全球合作,让智能网联汽车真正成为推动交通变革、城市升级与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共赴 “智联未来” 的产业新图景。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
 
责任编辑:Ace

相关文章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摩尔芯闻

热门评论